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 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 。 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 。 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 供春在空暇时, 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 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 。 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 都存有疑点待清 。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 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
赵梁万历时人, 多作提梁式壶, 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
元畅万历时人 。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 万历时人, 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 除了董翰重精巧外, 其余三家多古拙 。
李茂林, 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 虽说是小壶, 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 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 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 未装入匣钵内烧, 而是与瓷器, 而是与瓷器同窑, 故难免会微沾釉泪 。 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 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
2.成熟期
紫砂壶艺流传至时大彬时, 由于壶艺发展趋于完整, 可称为紫砂之成熟期 。 而紫砂史目前之真正可考据的时期, 也只有从时大彬开始, 这可由一九六八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的六方大彬壶上看出端倪, 发掘时, 伴有砖刻地卷一方, 注明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墓葬 。 从这件出土的时大彬壶上, 可看出此时的制作技法和工具的使用, 已经非常精练 。
此时也有一些名家有精采之作, 且传世于今的如︰陈子畦、惠孟臣、陈用卿等人 。
之后明灭清兴, 战乱的关系, 紫砂业由兴而衰, 再复业时, 由于民间尚不富裕, 个人名家昂贵之作, 尚未复苏, 起初多是民间拙朴之作, 故少见个人落款, 工艺较为粗糙 。 直至雍干时期才渐有名家之作, 如华凤翔、邵元祥、王南林……等一代名匠 。
清干隆时, 壶艺的技法、形式趋向华丽完美, 所以制壶多用模具辅助, 以求外表工整, 直到嘉庆年间陈曼生与陶工杨彭年再创紫砂壶艺的另一高峰期, 他们回复捏造古法, 创意天成, 并将书画、金石与紫砂陶艺文化相结合, 是紫砂壶艺的辉煌时代 。
咸丰时, 太平天国之乱致使百业不兴, 紫砂业又再一次的衰退 。 同光时期才慢慢恢复, 直到民国初年, 紫砂壶艺又推演到高峰期, 名家辈出, 壶艺兴盛 。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 紫砂业再次停工, 一九五五年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合作社, 在顾景舟等人的带领下, 紫砂陶艺才迈向新的纪元,
三、 历代紫砂胎土之特色
紫砂的矿土, 以深层矿土的质地较优, 取得不易, 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矿坑中工作, 把紫砂矿土开采出来, 故有「吃得阳间饭, 却作阴间事」之说 。 经过加工的程序──选料、摊晒、捣碎、过筛、加水调和、锤炼的过程后, 将泥料放置地窖阴湿处陈腐备用, 称为「养土」 。 从明清至今, 紫砂品的生产者仍存在着「取用配合, 各有心法, 秘不相授」, 这也是各家成品形成特色的原因之一 。
紫砂从明朝开始至今, 经历了数百年, 这期间做出了无数的紫砂品, 所用的土是一山之矿层开采尽了, 又转他山之矿层开采 。 矿山不同, 自然土质就会有不同之处, 加上入窑配火, 火候控制的效果, 使我们在赏鉴紫砂时, 有了可供评判的依据, 时代的特色完整且清晰的展现在紫砂品的胎土上 。
1. 明末清初
约公元一五○六年~一七九五年 。 这一段时间中, 尤其以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最为兴盛, 名家辈出, 如︰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等, 开创出紫砂艺术中辉煌的一页 。 在这段时间中, 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 将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 所以制成的紫砂品, 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 可看见其中颗粒组合的结构, 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之颗粒, 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 呈偏红之浓紫色, 底槽泥成分者, 呈淡墨之黑紫色, 本山绿泥多者, 呈偏黄之古金色 。 若是掺钢砂之成品, 底泥之特色仍在 。 现在常见一些粗砂之壶, 被认为是明代之壶, 造成明代之紫砂就是带有粗砂之紫砂的错误观念, 这是一个大笑话 。 这种外表砂质突出之壶, 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粗砂之土坯在未入窑烧制前, 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 突显粗砂之表面, 再入窑烧制而成的, 并非是明代之紫砂壶 。 事实上明代之紫砂, 由于矿土质优, 窑火克谐, 烧制时表面砂质熔化, 故能在出窑后, 表现出胎骨泥质细致莹洁之感 。
推荐阅读
- 下 紫砂陶的鉴赏
- 紫砂茶宠 饮茶者之乐趣所在
- 上 紫砂器的造形与式样
- 陶瓷茶具|白瓷茶具|白瓷茶具的文化历程
- 紫砂陶茶具
- 阳台上宜种什么花
- 削铁如泥就是好剑?当秦青铜剑遇上罗马铁剑
- 吞下的口香糖黏在肠子上七年?
- 在家怎样锻炼可以增加胸肌上沿和中缝的肌肉
- 蚂蚁庄园上线开始累积捐赠了多少颗爱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