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三 )


按照上述定义, 只有自然科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社会科学勉强可以算科学, 而人文则不能看成是科学 。 因此, 英美等国把所有的学科分成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 。 笔者认为, 中国关于科学的定义, 曾经学习前苏联体系, 有些混乱 。 我们长期用技术概念取代科学, 提到科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人造卫星等技术实物, 缺乏科学思维的土壤, 甚至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之一就是在科研界普及科学 。 我们的社会教育向来秉承“学而优则仕”, 导致这些年社会上出现过度文科化、过于重视文学教育的倾向, 自然科学教育的比例下降(上海高考2015届文理科考生比例为例:文科42%, 理科58% 。 笔者1981年参加高考, 估计那时全国文理科考生比例为:文科30%, 理科70% 。 那个年代我们重视科学的教育, 我们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 仅剩的那些理工科教育实质又是技术教育, 一心扑在技术, 无心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 因而, 我国社会的科学素养一直难以提高 。
从古至今, 人类对医学的理解经历过神灵医学观(巫医时代)、自然哲学医学观(唯物主义医学观)、机械医学观(形而上学医学观)、自然科学医学观(现代医学观) 。 人类医学观的每一次蜕变, 都是人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药物或医疗技术)取得革命性发展的结果 。 以诊断检查方面为例:由最初的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到显微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生化免疫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 直到最新的基因检测 。 对人体的探究从宏观逐步深入到微观领域, 整个技术发展从简单走向先进高端 。 在治疗技术方面, 由无创式的食物或植物治疗、推拿按摩到有创式的手术治疗, 再到微创式的腔镜介入治疗, 直到最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整个过程从粗放到精细、精准, 不断使治疗手段更有针对性, 更直达病患, 更减少对身体正常环境的影响 。
医学的这些发展又推动医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 经历了从神魔鬼怪决定健康, 到病理生理、生理—心理, 再到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观 。
医学的发展与革新将会给患者带来实惠 。 但是在中国, 随着医学的发展, 此前基础的检查手段(如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同患者交流沟通的好方法)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忽略, 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医疗仪器检查手段, 加之前往大医院就诊的病人过多, 医生的工作量超越了医生的极限, 病人几个小时的排队, 得到的是医生几分钟的交流和一大堆付费的检查单子 。 结果是, 病人得不到疾苦的倾诉, 更得不到安慰, 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冰冷的仪器设备代替了医生的关爱 。 整个诊治, 成了没有“心与心沟通”的过程 。 “有时能治愈, 常常在帮助, 总是去安慰”, 这三项任务, 没有一样我们能做好 。
患者和医生都必须知道:药物、医学技术再发达, 也无法超越衰老与死亡的界限 。 医学能治疗疾病, 延长生命 。 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医学究竟是延长了生命还是延长患者死亡的过程?医院里, 我们可以见到全身布满各种器械和管路的病人 。 对他们来说, 死亡似乎变得很艰难, 同时, 社会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后患者和其亲属最终获得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 患者虽有生命, 却没有任何的生命质量可言 。 我们的医学, 是否在费尽心思地延长患者的死亡过程?我们的医学, 究竟是为了患者的利益还是为了满足患者家属的愿望?抑或, 是在大力促进中国健康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