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用药冷知识?

生病吃药 , 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早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 无论是头疼脑热时通过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药疗 , 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处方药物 , 很多人在把用药方法和次数牢记于心的同时 , 似乎却忘掉了 , 吃药并没有这样简单 , 不少药物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药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 。 对这些习惯的疏忽 , 会让药物难以发挥正常效果 , 甚至产生严重副作用 。 今天的这篇文章 , 正是要谈一谈那些你很可能不知道的用药“冷”知识 。

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用药冷知识?

文章插图

不是所有药片都能掰开吃?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药片 , 可以大致分为几种类型:常释片、缓(控)释片、肠溶片、分散片等 。 对于分散片而言 , 由于它需要在水或果汁中分散后才能服用 , 只需对分散后的药液取所需用量 , 即可解决问题 。 而常释片(也就是普通片剂)只是由药物、赋形剂(一些能够支撑起药片形状的材料 , 如淀粉)和标记药片的色素组成 , 切开服用倒也没有任何问题 。
【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用药冷知识?】然而 , 对于缓释片和肠溶片来说 , 切开用药就会带来大麻烦了 。
肠溶片顾名思义 , 片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药物在肠道而不是胃内溶解 。 这是因为有些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性(如阿司匹林) , 或是在胃内释放会直接被胃酸降解而失效(如治疗胰腺疾病的胰酶、治疗食管炎的埃索美拉唑) 。 而大多数肠溶片靠的是不溶于强酸性环境的特殊包衣来抵抗胃酸 , 倘若把这类肠溶片掰开 , 包衣自然也会被破坏 , 结果要么是药物直接接触胃部导致不适 , 要么是药物被胃酸降解而失效 , 自然是得不偿失了 。
而在服用缓释片的情况下 , 这甚至会变得更糟 。 缓释片服用的目的是要让药片进入胃肠道后 , 缓慢、平稳地释放药物 ,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原本需要频繁服用的药物的用药次数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更加平稳 , 药效更好 。 目前的缓释片架构可以分为两种 , 其中一种是给药片加上能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包衣 , 另一种则是将药物“关”在一个特定的骨架之中缓慢释放 。 对于前者而言 , 掰开药片会破坏包衣 , 导致药片里应该缓慢释放的药物瞬间全部释放 , 这会导致患者相当于服用了远远高于预期剂量的药物 , 导致严重的、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 。
当然 , 缓释片和肠溶片也并不都是不可分割的 。 前面所述的通过骨架来控制药物释放的缓释片 , 由于药物是通过骨架而非表面的包衣来控制释放 , 通常可以一分为二服用 。 而部分肠溶片则是通过药片内的一个个含有肠溶包衣的小球(微丸)来达到效果 , 也可以分散开(但不能掰开)服用 。 区分缓释药片是否可以掰开的最好方法 , 就是观察药片表面是否存在将药片二等分或四等分的刻痕 , 这是药企方便患者掰开服药的标记 。 而倘若在肠溶片的说明书中找到了“对于无法吞咽的患者 , 本品可分散在水中服用”的字样 , 标志着肠溶片可以分散 。
吃药时出皮疹 , 不一定是对药物过敏?
过敏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 ,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反应过度 , 导致一系列症状的时候 , 就可以认为是对药物过敏 。 对于用药来说 , 最具意义的是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过敏反应 。 这一反应是指人体内产生了针对药物的IgE抗体 , 抗体一旦检测到血液内的药物 , 便会给负责免疫反应的肥大细胞发放信号 , 导致肥大细胞“吐出”一系列诱发过敏的物质 ,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对过敏反应感兴趣的可参见百度知道文章《荨麻疹会传染?》 <http://zhidao.baidu.com/liuyan/detail?id=5838>)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