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宇宙的最高主宰 —— 昊天上帝( 四 )


这时鼓乐齐鸣 , 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 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 , 把它宰杀 。 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 , 由天子点燃积柴 , 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 , 使天帝嗅到气味 。 这就是燔燎 , 也叫“禋(yīn)祀” 。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 。 尸由活人扮饰 , 作为天帝化身 , 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 尸就坐 , 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 , 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 , 称作五齐 。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 。 第四次献酒后 , 进献黍稷饮食 。 荐献后 , 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 , 称为酢 。 饮毕 , 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 , 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 。 最后 , 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 , 由尸赐福于天子等 , 称为“嘏” , 后世也叫“饮福” 。 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 , 称“赐胙” 。 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 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 , 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 。 秦以冬十月为岁首 , 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 。 武帝初 , 行三年一郊之礼 , 即第一年祭天 , 第二年祭地 , 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 , 每三年轮一遍 。 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 。 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 , 同祭五方上帝 。 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 。 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 , 坛分上下两层 , 上层为天地之位 , 下层分设五帝之位 , 坛外有两重围墙 , 叫做“壝(Wéi)” 。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 。 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 , 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 。 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 , 都不用牺牲 , 而用果蔬 。 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 , 作为更衣、憩息之所 。 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 , 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 , 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 , 赦免囚徒;改日 , 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 , 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 , 设天神、地祇之位 。 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 。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 。 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 , 且合祭昊天后土 。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 。 成宗大德时建圜丘 , 南郊祀天 。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 , 改变圜丘礼制 , 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 , 建大祀殿 , 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 。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 , 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 , 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 , 合祀天地 。 嘉靖九年(1530年) , 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 , 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 。 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 , 后经乾隆时改修 , 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 。 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 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 , 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 , 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