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 二 )


任大援: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张小军:
《易 坤 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言內外皆有所立 。故德不孤 。不孤者,言非一德也 。
还有《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何晏《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
朱熹《论语集注》:“邻,犹亲也 。德不孤立,必以类应 。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
任大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在孔子的时代,“德”所有缺失,所以孔子说德不孤这样的话 。孔子还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雍也》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韩星:
【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此章关键字是“孤”和“邻” 。“孤”意味着孤独、孤立,缺乏志同道合的的朋友,缺乏气味相投的人们,意味着生存的道德环境不好 。“邻”可以具体地指邻居、附近的人,这比如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好邻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现在买房子也都很重视小区和邻里 。
任大援:
讲德,是人的一种责任 。所以孔子也用“徙义”一语来表述 。例如“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
张小军: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中庸之德?的要义该怎样把握?
@任教授
任大援:
@小军,是说中庸作为德 。
中庸是德的最高表现 。
韩星:
“邻”也可以有抽象地理解,以德为邻,也许距离很近,也许距离很远,但我们有交流渠道,有心灵共鸣,天涯若比邻,感到有生存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
任大援:
在论语中,有时谈到德与学的关系 。例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
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实践 。所以用“修德”这样的词 。
韩星:
所以不要悲观失望,不要忧虑痛苦,做一个有德的人,同时乐观地活着,随时都会碰到有德者,
任大援:
在孔子弟子中,孔子说颜回在德行方面做得最好 。
张小军:
做一个有德的人,同时乐观地活着
韩星:
@任大援?是的,我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德”是德行,不像西方以知识为美德
任大援:
在现代社会中,有德的人也常常感到孤立 。论语中的这段话,也是一个鼓励 。
韩星:
苏格拉底就认为“美德就是知识”,他是用具有普遍的和一般的知识来规定道德的,因而德性之知不是本而是末;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知识先于道德而高于道德;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不懂得善的概念,也就不可能为善;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 。柏拉图也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这样对善的发现,前提则是在于对真的发现,理性既是基础,又是价值评价的标准 。
任大援:
孔子还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这是在德和力之间作比较 。
韩星:
还有,孔子的德具体讲就是指仁德,所以这章与《论语》整体思想以仁为思想的核心之核心有关,有德者就是仁人、仁者
所以我们在担心上街碰到换人的同时还要相信我们也会碰到好人,相对来说好人还是多
崔圣:
我觉得春秋时代和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非常相似 。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变化,不像西周时期那么单纯、朴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