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 三 )


又由于春秋时经济结构的变化、税制的改革、战争失去正义,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离德离仁,追求生存、利益是主体,故而使得礼崩乐坏,社会极度缺乏道德的支撑 。故圣者仍然疾呼德的重要性 。
李伟东:
天地万物致其中和者,为有德,而无论小草,亦或大树;
大树虽比小草高大,但德行未必比小草高尚...[抱拳]

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

文章插图
任大援:
有德者还有正直的品格,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阳货》
@李伟东: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季氏》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自己的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
这章的文字非常简短,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意思却不是非常明确 。关键是在“德不孤”这三个字上 。“德”和 “不孤”之间是什么关系?“德”和“不孤”的关系,也影响到“德不孤”和“必有邻”的关系 。
第一种理解,说有德者不会孤独、孤立,即,有德是“不孤”的条件,“不孤”是“有德”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德不孤”就是“必有邻”,两句分别是从正面、反面分别表达“德”和“不孤”,“有邻”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这种解释比较主流,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 。他说“德不孤立,心有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有邻也 。”
孔子认为“德”能聚人,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地方 。最典型的,是孔子听说季孙想讨伐颛臾时说的一段话: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孔子的核心,在说明:“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德是“来远人”的条件,正是对本章的解释 。
《为政》中有这样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众星围绕北辰,则是对“德必有邻”的形象化表达 。
孔子的“德”是与穷兵黩武相对的 。“文德”就是相对于“攻伐”的 。南宫适和孔子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
夫子不答 。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二种解释,是把“不孤”作为修德的条件,即孤立的个人,无法修德,德应该在与人的交往中修炼 。元初人著作《四书辨疑》中说:
德不孤必有邻,盖言人之德业不能独成,必有德者居相邻近辅导之也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义与此同 。
”德业不能独成”,其实是强调了德的公共属性而非孤立的属性 。这点上,西方人也有很深的认识 。记得弗朗西斯 培根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反正不是人 。在本章中的“德”,能有“有邻”,孔子所指的,也只能是公德,而不会是和他人无关的私德 。既然公德是公共交往的规范,公德也只能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养成,是不言而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