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印度只有咖喱 , 就像在批评中国只有炒菜 , 实际上是把一种料理手法 , 当做了一品菜肴 。
咖喱不是某种香料的名字 , 也不是某种调料的名称 , 而是所有使用复合香料调味的料理的总称 。
极端点说 , 胡辣汤要是套用印度语境 , 那就是“老河南酸辣咖喱” 。
《咖喱的世界史》:印度喜欢把料理做成糊状 , 传统上是为了方便用手进食
超市里卖的咖喱粉 , 其实应该叫玛莎拉 , 没错 , 就是最近印度美食短视频里频繁出场的灵魂调料 , 它是复合香料粉末的统称 , 对照到中国语境 , 就是五香粉和十三香 。
咖喱的谬称 , 之所以流传甚广 , 是外来文明以讹传讹的原因 。
相传当年英国殖民者误以为印度料理的调味料是咖喱 , 于是转告日本人 , 日本人信以为真 , 添加黄油和面粉 , 把咖喱糊制作成更加便携的咖喱块 , 于是就有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认知里的咖喱 。
夸赞一家饭店高明 , 我们常说 , 这个菜 , 只有这儿的厨师做才最好吃 , 回家自己做 , 怎么做也不对味 。 因为厨师的手法、用料必然有独到之处 , 让人无法轻易看破 。
之所以说印度料理称得上一种饮食文明 , 正是因为如此 。
对于中国人来说 , 很难做到吃几顿印度菜 , 就能回家复刻它的味道 。
简单列举几个印度料理常用的香料:姜黄、香菜籽、丁香、小豆蔻、罗望子、阿魏 。
其中一些 , 不熟悉厨房和药材的人 , 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
不仅食材有自己的特点 , 料理方式也很特别 。
你或许见过印度人“不用刀切菜 , 而用菜切刀”的神奇视频 , 那是波提(Boti)刀 , 早年间因为底层人不允许持刀 , 所以诞生了这种像刀而非刀的工具 , 也改变了印度人的切菜方式 。
为了让食材均匀混合 , 成为糊状 , 他们还有专门的工具 , 我们戏称“糊中剑” , 可以伸进滚烫的锅里 , 碾压食材 , 让它们融为一体 。
因此有人总结 , 菜色普遍呈糊状 , 并不代表印度料理原始 , 而是代表料理习惯 。
简单来说 , 就是欧洲人做饭强调“煮” , 日本人做饭强调“切” , 中国人做饭强调“炒” , 印度人做饭强调“混” 。
聊到今天中国人眼里的印度 , 很难不想起多年前西方人眼里的中国 。
同样是一个发达经济体审视新兴的异文化国家 。 对于后来人 , 先行者总是忍不住警惕中带着挑剔 , 盯紧对方指甲缝里的每一丝污泥 , 仿佛只要如此 , 就能安心地忽视对方未来的威胁 。
那些矮小猥琐的满洲人形象、关于中国肮脏落后的描述 , 与今天中国短视频平台上对印度的表达 , 仿佛生产自同一条流水线 。
歧视、臆想与傲慢 , 概括着一个国家 , 也蒙蔽着自己 。
小时候的课堂里 , 流传着很多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巧妙反击外国人歧视的讽刺故事 。
而现在 , 相似的事情正在短视频平台再次上演 , 只是故事的主角发生了逆转 。
来自喀拉拉邦的年轻人@印度胖娃snjy , 从2020年8月起 , 发布了260个视频 , 就是想给大家解释清楚一件事:短视频正在传递并不真实的印度 。
这些年 , 他反复辟谣过的印度美食谣言包括但不限于:
印度人不喝牛尿 , 牛尿是特殊的宗教文化产品;牛屎是燃料 , 虽然做成饼状 , 但不是印度人吃的饼干;油炸耗子不是耗子 , 只是裹了面糊的青椒而已 。
一段油炸面糊的视频 , 解说号配文道:“这是印度的油炸泔水汤 , 印度人饿极了 , 鸡蛋皮都能给你炸了……炸完了捞出放入新鲜的牛水当中 。 ”
推荐阅读
- 小白菜|秋分过后,少吃韭菜和白菜,抓紧吃这“秋一鲜”,爽脆好吃又营养
- 蔬菜|酸菜鱼、烤鱼市场火热,为何湖南没有头部品牌?
- 张雨欣|闺蜜来家里吃饭,老公做了一桌饭菜,闺蜜却抱怨:人比人气死人
- 李密|老年人真正的福气,不是有钱,而是“饭菜生香”
- 辣椒酱|做辣椒酱,只放盐是“外行”,需多加2味料,香辣入味,久放不坏
- 酱油|程汝明为毛主席做饭22年,从不放酱油,做完饭后还要亲自销毁菜单
- 豆腐|秋天少吃土豆黄瓜,多吃这菜,1块钱1把,清热去火瘦身还鲜美便宜
- 南瓜|重达50多公斤!南瓜中的“巨无霸”,你见过吗?
- 食盐|国庆家宴,分享5道压轴硬菜,提前练练手,待客有面不用愁
- 木耳|秋分后要忌口!少吃大鱼大肉,多吃这5道菜,清爽去燥,安稳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