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吃鸡、松茸、手抓羊肉,给人类学家带了怎样的考验?( 五 )
松茸自然生于海拔2000~4000米及以上的无任何污染的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 , 属于与植物共生的菌类 , 需在自然环境下与宿主树木根系共生才能形成菌根、菌丝和菌塘 , 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 , 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 因此 , 松茸的生长环境极为严格 , 这也决定了松茸的采摘十分困难 。
文章图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
常年来往于藏区 , 我对吃松茸已不再新鲜 , 但对亲手摘松茸却是无比向往 。 2016年7月23日 , 我在迪庆藏区奔子栏村带队暑期学校田野调查时 , 接到了8年前我在迪庆藏区调研时认识的奔子栏石义土司的孙子达瓦此里的电话 , 失联近8年的老朋友因一张发在奔子栏镇政府机关干部朋友圈里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暑期学校到我镇调研”图片几经辗转联系上了我 , 他盛情邀请我重访石义村 , 重访石义土司府 。
次日清晨 , 我们驱车前往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奔子栏石义村 ,现在的石义村已远不是我2008年第一次造访时那样山高路远、崎岖陡峭了 , 驱车半个多小时后 , 沿着潺潺的溪流 , 在林木葱郁、山色空蒙中散落着的几处典型的藏族碉楼式房舍出现在我们眼前 , 久违的石义村到了 。 再次寻访石义土司官衙旧址 , 拜谒石义土司府遗迹后 , 达瓦此里提议带我们去捡松茸 。
石义村有松茸生长的林地离村很远 , 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进半个多小时后 , 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 手持树棍 , 我们各自散开 , 踩着松软林地 , 呼吸着浸润了松林气息的空气 , 高一脚低一脚开启了“寻松”之旅 。 这块林地可以说是达瓦此里的“老巢” , 达瓦此里告诉我们 , 每年他都到这里来捡松茸 , 每次捡了松茸后 , 都要用木管按照顺序用泥土仔细地回填松茸的根洞 , 最后再盖上落叶 。 次年 , 在这个菌坑的附近就还会有菌子长出 。 即便如此 , 采摘松茸也是极为困难的 。 头顶和眼前横七竖八的树枝使我们不得不俯身前行 , 淅淅沥沥的小雨已淋湿了我们的外衣 , 而最困难的莫过于发现松茸了 。 松茸仅拱出地面2~3厘米 , 且表面颜色与落叶颜色极为相似 , 即便经验丰富的老手也难以发现 , 发现松茸最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专心 。 在踩踏着落叶的窸窣声中 , 传来了达瓦此里的呼喊声 , 他的经验帮助他找到了此行的第一棵松茸 , 而我们也相继发现了两个松茸菌窝 。 虽然采到的松茸不多 , 但我们已欣喜不已 , 用一个路边拾到的红色塑料袋装着弥足珍贵的几棵松茸和顺手捡拾的其他可食用杂菌 , 我们满载而归 。
在日本 , 松茸价格按每枚或者每片来计算 , 一份普通的牛肉饭盖上几片薄薄的松茸即可价格倍增 。 而在藏族的饮食谱系中 , 松茸绝非如在日本一样是非常珍贵的食材 。 对藏民来说 , 几枚零星的松茸 , 如果不能卖到市场上去 , 其价值与食用的方法和其他杂菌并无太大的区别 。 回到达瓦此里的老屋 , 达瓦的大嫂已早早迎候在门口 , 藏族有老大当家的传统 , 父母年迈以后 , 家中的老大不论男女 , 均继承全部家业并侍奉父母以及照顾出家的兄妹和未成年的弟妹 。 达瓦此里的大嫂 , 一位漂亮健壮的藏族妇女 , 接过我们手中的提袋 , 不一会儿一碗掺杂了虎掌菌、松茸、牛肝菌和其他好几种不知名的菌子炒好的野生菌大杂烩就端到了我们的面前 , 还有糌粑、酥油茶、水沏粑粑和琵琶肉等藏餐 , 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味觉刺激和满足 。
推荐阅读
- 咖啡店|咖啡店分三种:星巴克们、瑞幸们和即将死亡的小咖啡店
- 鸡胸肉|教你10道家常红烧菜的做法,两天不吃就馋得慌,客人吃了连连夸赞
- 新世界|?“虎”形头枕、年货礼盒……南京路步行街“新年集市”带你提前过年
- 老抽|酱油、生抽、老抽和蚝油该怎么用?
- 植物肉|它被称为“植物肉”,几块钱做一盘,健脑补钙、好消化,一口能下3碗饭!
- 集市|虎元素、老字号还有进博同款,南京路上的新年集市带你提前过大年
- 菠菜|日本上班族推爆的居酒屋10大排行,鸟贵族、矶丸水产你爱哪一家?
- 面包|陈香味究竟是什么味?仓味、烟味、酸味是普洱老茶该有的味道吗?
- 春寿眉|从芽头、叶片到茶梗,教你分辨白牡丹饼与春寿眉饼,很全很详细
- 烧烤|这家大牌档扎根集美11年,开在学校边,每次集会都来这,海鲜、烧烤、川菜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