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茶

文章插图
 
洞庭碧螺春茶样
碧螺春是汉族传统名茶 ,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属于绿茶类 , 已有1000多年历史 。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 , 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
碧螺春在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 , 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 高级的碧螺春 , 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 。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 , 白毫显露 , 色泽银绿 , 翠碧诱人 , 卷曲成螺 , 产于春季 , 故名“碧螺春” 。
种植采摘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 , 故命名洞庭碧螺春 , 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 , 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 , 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 , 二是采得嫩 , 三是拣得净 。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 , 谷雨前后结束 , 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 通常采芽叶初展 , 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 , 叶形卷如雀舌 , 称之为“雀舌” , 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 , 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 , 可见茶叶之幼嫩 , 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 细嫩的芽叶 , 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 。 优越的环境条件 , 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 , 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 , 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 , 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 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 , 需费工2~4小时 。 其实 , 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 , 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 , 有利于品质的形成 。 一般5~9时采 , 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 , 做到当天采摘 , 当天炒制 , 不炒隔夜茶 。
品级分类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 。 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 , 随级别降低而增加 。 即级别低锅温高 , 投叶量多 , 做形时用力较重 。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 , 条索细长 , 卷曲成螺 , 身披白毫 , 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 , 香气浓郁 , 滋味鲜醇甘厚 , 回甘持久 。 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 , 披绿毫 , 暗淡无光 , 冲泡后无香味 , 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 , 据清末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 , 不易得 , 则苏之天池 , 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 。 可见 , 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 。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 , 满身披毫 , 银白隐翠 , 香气浓郁 , 滋味鲜醇甘厚 , 汤色碧绿清澈 , 叶底嫩绿明亮 。 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
鉴别方法
有专家提醒 , 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 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 , 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 , 应注意以下事项:
看外观色泽: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自然 , 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鲜艳 , 发绿、有明显着色感 。 看茶汤色泽: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 , 没有加色素的汤色看上去比较清澈柔和、青黄明亮 , 加色素茶汤的看上去颜色比较鲜艳 , 明显发绿 。
【中国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茶】专家补充 , 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 , 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 , 是被染绿了的效果 。 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皮白毫 , 有白色的小绒毛 。 买茶一定不要盲目要求绿为好 , 植物清叶经过锅温的炒制就一定会丧失一些叶绿色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