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告别“看海”现象 治理城市内涝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 )


减少城市内涝,既要提升硬件,也要改善管理 。此次《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 。加强跨省、跨市河流水雨工情信息共享,提升调度管理水平,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及时做好河湖、水库、排水管网、调蓄设施的预腾空或预降水位工作 。
信息化技术也将更多地运用到治理城市内涝中 。包括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有条件的城市,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要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充分衔接 。“智慧平台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面对汛情的应急水平、调度水平 。”姜彤说 。
治理内涝,资金土地有保障
目标已经确定,如何落到实处?
责任主体明确 。“城市政府是内涝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 。
政府投入加大 。据介绍,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加大对城市内涝治理的支持力度,城市内涝治理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将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地方政府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城市内涝治理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按效付费’等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该负责人说 。
多渠道筹措资金 。今后,将探索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水务事项全链条管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探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新开发模式,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和各类经营性资源 。
用地有保障 。据了解,城市内涝治理重大项目将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 。在地下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优先保障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治理城市内涝,力争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 。到2025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而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
采访人员了解到,不少城市已在建设“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的特征主要包含6个方面,分别是渗、滞、蓄、净、用、排 。”姜彤介绍,“渗”即保证城市雨水渗透的效果;“滞”为减缓雨水流失的速率,提升城市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蓄”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补充;“净”“用”“排”则是对雨水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进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利用调节塘、调节池、雨水湿地、透水砖等设施控制径流总量,削减峰值,使城市能够真正做到“涝时能排” 。姜彤表示,“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平台,可助推经济向可持续、稳增长方向发展,还可重塑公众关于城市建设的认识,引导公众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
【城市内涝|告别“看海”现象 治理城市内涝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未来几年,随着治理内涝的措施逐步推进,“城市看海”将成为过去 。(孔德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