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告别“看海”现象 治理城市内涝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确定到2025年内涝治理系列目标——
让城市告别“看海”现象
汛期临近,又到了防涝防洪的关键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力争到202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
治理城市内涝,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
不让内涝影响城市运行
“一到雨天就得蹚水去上课 。”家住广东珠海的李圆圆告诉采访人员,小时候城市内涝可谓家常便饭 。“我记得上小学时,夏天下暴雨,内涝积水会没过小腿,上学路上要特别注意,不能走有漩涡的地方,因为可能是较深的水坑,万一掉进去就危险了 。”
李圆圆回忆,城市内涝不仅给上学带来不便甚至是危险,也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 。“那时我们家住一楼,一下雨妈妈就要把放在床底的东西都拿到床上去,不然可能被淹 。赶上连续下暴雨,家中地面全是水,我们坐在床上感觉像在一座小岛上,四周就像海,真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 。”
不少受访人称,南方城市内涝比较常见,对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的广东人,我对内涝可太有发言权了 。”目前在武大就读的小张告诉采访人员,十多年前在家乡读小学,内涝严重时,老师会站在校门口把低年级的孩子抱进教学楼 。“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建得越来越美,但城市内涝还是经常发生 。真希望各地能好好治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城市内涝为何频频发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姜彤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介绍,造成城市“看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气候和环境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使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导致降水集中;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增加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容易产生凝结核,进而产生降水 。”姜彤说 。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 。”姜彤指出,一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防洪设施没能跟上,同时老城区管道老化,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出现连续暴雨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大量采用硬质铺装地面,渗透力下降,而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难以贮存雨水,汇水后易形成积水 。
一城一策,实现涝时能排
未来几年,防治城市内涝将从何处着力?
此次《意见》明确,既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
统筹规划,就是要形成流域、区域、城市协同匹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 。
给城市“留白增绿” 。据介绍,相关城市将逐步恢复并增加水空间,扩展城市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 。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结合空间和竖向设计,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 。
消除管网“空白区” 。国家将加大排水管网建设力度,改造易造成积水内涝问题和混错接的雨污水管网,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涝设施,新建排水管网尽可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上限要求 。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阀门等附属设施,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满足要求 。
因地制宜,就是不搞“一刀切”,而是一城一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登杰表示,有关城市要根据本地自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气象特征等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严重内涝的重点区位和导致内涝问题的重点环节,全面梳理出“十四五”期间内涝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 。“尤其是去年发生过内涝的区段,要因地制宜实施治理工程,确保内涝不再发生 。”唐登杰说 。具体要求是,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抓紧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排水防涝设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