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后扶贫时代,中国近千万搬迁移民生活如何?

(经济观察)后扶贫时代,中国近千万搬迁移民生活如何?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后扶贫时代,中国近千万搬迁移民生活如何?
中新社采访人员 阮煜琳
从危房、土坯房到水电齐备的楼房,从高山深谷到锦绣家园,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瘠土地,到一步跨进城镇生活,“十三五”期间,中国近千万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壮举 。离开世代居住的房屋和土地,如何稳定增收就成为“后扶贫时期”新移民面临的头等大事 。
易地扶贫|后扶贫时代,中国近千万搬迁移民生活如何?
文章图片
资料图:航拍贵州黔西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中新社采访人员瞿宏伦 摄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土地资源少,集中在山上,比较破碎,如果还依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作为收入来源,是不可能致富的”,贵州省晴隆县扶贫办主任舒展日前对中新社采访人员说,百姓搬出来后,一方面将原有土地流转出来,发展速生林、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一方面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在当地产业园就业等方式,大幅提高脱贫户收入 。
在晴隆县三宝产业园内,晴隆山水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专告诉中新社采访人员,2020年5月该厂正式生产,入驻产业园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厂房3年免租,水电、税收优惠,工人上岗前培训政府每人每月给补贴500元(人民币,下同)费用等 。他说,现在这里有101名工人,机器满负荷运转还要扩大招工规模 。
除了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促进当地脱贫民众稳岗增收,三宝彝族乡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 。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山地多、平地少,缺水严重,彝、苗等少数民族比例大,是“冷、少、边、穷”地区,2016年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之一 。
2017年6月,三宝彝族乡全乡1317户6263人全部搬出大山、迁至县城近郊的阿妹戚托小镇,该乡也是全国唯一整乡搬迁的建制乡 。
如今,风景如画的阿妹戚托小镇,已是具有苗村和彝寨风情的旅游特色镇,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成为贵州188万贫困人口搬迁的成功范例 。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保就业就是保住脱贫搬迁户的生活 。
官方统计,全国832个脱贫县基本上都有主导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村都建立了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有10万多个产业基地 。在脱贫人口当中,约三分之二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 。
专家指出,无论是防止返贫还是缓解相对贫困,都应该采用就业优先的策略 。发展产业和就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脱贫户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并依靠自己的努力稳定创收,贫困问题才能持久解决 。
“搬迁后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说,脱贫人口大规模聚集,给产业就业、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带来严峻挑战 。实际居住在安置点的人员中,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发展产业能力弱,就业技能比较低,促进增收难度大,搬迁进城后刚性支出反而明显增加,加大了返贫风险,绝不能盲目乐观 。
令人欣喜的是,搬离大山后,脱贫民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2019年3月,贵州省织金县23岁的秦姣姣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了惠民街道恒大社区,秦姣姣的父母秦远夫妇通过街道就业服务中心发布的就业信息,与前来招工的江苏某企业对接上,春节后同去江苏打工 。现在夫妻俩每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生活彻底改变 。
2019年,谢小元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桂林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新房 。搬出后,谢小元及妻子谢春华到附近的扶贫车间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