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店|流水线生产的“网红美食店”,你敢去吃吗?( 二 )


但产品本身还是有问题 , 比如口感单一 , 食物本身味道并不特别好 。
于是他们就开始做某音、某手、某书的团购 , 就会包装自己成为“网红店” 。 产品单价不高 , 一般在20-40元之间 , 做完活动后 , 价格从9.9元到35.9元不等 , 价格高一点的可能搭配个小东西做套餐 。
而且这些网红店广告形式不限 , 有做社群图文的 , 更多的是视频 , 发放在某音、某手、小绿书、点评等多个平台 , 还有做小程序链接的 。
广告思路基本一致 , 都是先说自己的品类/门店火 , 自己是网红店 , 拍一下精美的食物和环境(加滤镜 , P过的) , 人为打造价值感 , 再体现优惠 , 塑造惊喜实惠感 。
塑造价值时 , 会给自己加头衔:如XX界的天花板、XX地的排队王、XX地爆火的XX店、风靡XX网红店、XX地第一家XX店;也会用原料战略 , 用原料产地、等级、或者品牌支撑“优质”;配上优惠信息 。

虽然话术生硬 , 画面尴尬 , 但是整个广告简洁地带出推广信息 , 有效的普及了“价廉物美” , 逻辑上是吸引人的 。 在平台的信息流广告强定位推广下 , 视频的普及度很高 , 因为基数大 , 也会买的还不错 。
这其实没什么意思网上的“网红店”在线下其实没什么特点 。 一般就是一个小队在排队 , 其中一半还是托 , 你被忽悠的吃一次 , 一般也就不吃第二次了 。
网红店不算生意惨淡 , 也算不上生意红火 。 生存周期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 。
小店铺、小网红相互交互 , 形成了一个生态链 , 专门绞杀喜欢看短视频、喜欢盲目跟风的韭菜 。
批量生产的“探店视频” , 对平台来说 , 增加了流量合内容数量 , 造出了繁荣昌盛的氛围 。 对商家来说 , 这些探店小网红成本低 , 有的甚至零成本 , 请吃一顿就行 , 对这些小网红来说 , 也可以趁机给自己做加持——最终增加自己粉丝 , 赚取佣金 。
大家都高兴 , 一起把戏演好 , 共筑繁荣 , 一起打造“皇帝的新衣” , 最后买单的就是顾客 。
但这么干其实没什么意思 。

首先 , 是打造虚假的繁荣 。
商家打造自己网红店人设 , 前期能忽悠点人消费 , 挣点钱 , 但后期就没了 , 毕竟你的产品质量和水平就在那里摆着 。 博主和运营者 , 不断的割商家韭菜 , 商家最后只能割用户的韭菜 。
繁荣是虚假的 , 没啥意思 。
其次 , 质量不能保证 。
这些网红店佣同质化的广告模板 , 模糊了产品的不同之处 , 但是许多时候 , 这些小店的卫生、产品质量、用料、口感不能保证 , 跟他们短视频广告例说的一点都不一样 , 有些甚至资质都不全 。
而这些小店 , 许多都不是抱着创业和想做事的目的来的 , 就是为了割韭菜 , 捞一把就跑 。 三个月到半年挣回成本在挣点钱就可以撤了 。
这样的心态和状态 , 怎么可能做出真正的好的网红食物 。
最重要的是 , 影响整个行业生态 。
就像之前我们说的:
低价套餐确实能在短期内吸引客流 , 但单价太低 , 就是“赔本赚吆喝” 。

为了有利润 , 有些商家就开始在品质上以次充好 , 或借口推荐套餐已售完 , 临时更换 , 以及添加隐形条款 。
所以消费者被“探店”打动 , 但体验却越来越差 , 就会开骂 。

商家也无奈 , 因为被收了高昂推广费 , 却没有带来多少销售 , 而一些数据 , 其实是刷的 。
还有许多商家其实并不愿意搞探店 , 但是同行都这样做 , 焦虑让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跟风 。
而纵观某音某手、小绿书等 , 每个平台的探店账号其实都差不多饱和 , 内容同质化严重 。 换汤不换药的文案、滤镜、动作 , 让发现表里不一的消费者们审美疲劳之余 , 更添反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