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二 )


在这场展览发布的文案中 , 我写道 , 希望你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看 。 后来有一天 , 我收到老家在永泰的那位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他带着爸妈来看展了 。 甚至还因此和父亲讨论起“番厝”是否真的总有流水声的细节 。
这也是我们从“过去的记忆”进入“当下的对话”的时刻 。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两代人一起来看《两代人的厨房》
这场展览还包括了一场由两代人共同完成的福州家宴 , 两代人即我和我的父亲 。 围绕“两代人”的主题 , 在制定菜单时我的考虑主要有三点:
1、 菜品应该是由我和父亲共同制作的 , 其中的“陈皮洋烧排”和“炸燕皮茄子卷”完全是我的菜谱;
2、 相较于做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福州菜 , 我选择的更多是有独特家庭记忆的菜式;
3、 对于一些父亲拿捏食材和调味的菜式 , 我可以参与“呈现”的工作 。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家宴现场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家宴最终确定的菜单
设计家宴菜单 , 也是设计如何通过食物来传递两代人的饮食经历 。 比如菜单中的“炸燕皮茄子卷”这道菜 , 融合了我学习生活了 11 年的北京味“麻酱茄泥”和福州传统小食“肉燕”的食材与调味制作;还有“双味福州芋泥” , 通过最终菜品呈现的创意表达两代人对传统甜食的甜度平衡 。
在这场和父亲共同完成的开放家宴里 , 我也体验到通过食物与上一代人进行“具体的对话”:比如和父亲讨论“陈皮洋烧排”的摆盘使用西蓝花还是和酸甜味型搭配的橙子 。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炸燕皮茄子卷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陈皮洋烧排
两晚的家宴结束后 , 收到印象很深的一个评价是:“这些菜吃起来是很福州的味道 , 但又都是我没有吃过的菜 。 ”我想这就是一家一味的“家宴”:本土家庭料理也有多样性 , 变化的是依据家人口味偏好的食材组合 , 不变的常用的调味手法和烹饪方式 。
作为饮食传播探索的“1000小食”计划 , 从去年 7 月开探索饮食传播的“新”方式 , 而经过这半年 , 我越来越感到 , 所谓“新”并不是指策展、独立出版、家宴这样的新形式 , 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沟通语言——寻找、建立本土饮食与人们当下生活的连接 。 在饮食传播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 还获得了一个朴素的经验 , 即亲口吃到、亲身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传播方式 。
2022 年 , “1000小食”坚持采集和积累本土饮食的个体经验 , 并与伙伴们共同探索本土饮食的传播 。
图/文:小样 ,
本土饮食传播项目“1000小食”发起人 。
本周主题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胡吃乱想》
两代|一周城市生活 | 食物的记忆
文章图片

重庆人胡子对自小开始的吃货生活做的阶段性总结 , 大肉猛炙、倾盆红油之类 , 从各路野生蓬勃的人物那里学得厨艺 。 书中美好的厨房生活延展开去 , 包括春夏去蔚秀园的野地菜地里挖荠菜摘南瓜秧、入川进黔背足各类辣椒花椒加地道食材、在巴西惦记去巴西利亚大学砍竹笋 , 在书房和世界各地追索食物背后的文化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