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赵利新)1月26日,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对角沟门村村民蔡玉杰家的院子里,锅炉升腾起热气,笼罩着铲勺作响的碰撞声以及手脚忙碌的人们。离春节不到一周,蔡玉杰将已经摊好的煎饼,一摞一摞地摆满桌面,等返乡人亲口来尝;屋内的铁锅里煮着一锅豆腐水,絮状物越积越多、越聚越大,在慢慢形成豆花。
蔡玉杰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快60岁了,是本村土生土长的满族人。她说,以前过年比较热闹,大人们要手工操办年货,要烤制满族特色食物黄饽饽,还要做煎饼、年糕、油饼、豆腐,再在大门上贴春联,闲暇时候在屋里剪窗花;孩子们会在门外边摔跤、放鞭炮。
文章插图
满族特色食物黄饽饽。受访者供图
“后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很多人离开农村,去城里工作、买房。过年习俗也变了不少。饽饽手工烤的少了,都是吃机器生产出来的。”蔡玉杰一直坚持着手工烤饽饽、摊煎饼,“不为啥,就觉得手工做的,吃着有嚼劲。”
民间有一种说法,饽饽最早是满族食品。蔡玉杰现在烤饽饽用的铁锅,已经传了三代,历经五十余年。“面用发面加碱,根据口味,可以加一些白糖,但要稍硬些。”蔡玉杰用手将面团按压成中间略薄的扁圆形面饼,放到锅里烘烤,一面烤黄后再烤另一面。
因为夏天的面团发酵快,面团会更松软,这做馒头合适;但要做煎饼,就会在“有嚼劲”这一点上打折扣。“煎饼只能冬天做,冬天有嚼劲。”因为这个原因,蔡玉杰便只选择在冬天做煎饼,于是她在春节前的一个月里,除了烤黄饽饽,还要摊煎饼,除了自己吃,还要赠送给回村过年的亲戚朋友。年前的这个月,是最忙的,相较其他月份,她要做出数倍的食物。
文章插图
蔡玉杰把摊好的煎饼一摞一摞地摆满桌面。受访者供图
文章插图
除了黄饽饽和煎饼,米黄也是满族人爱吃的食物。受访者供图
“发一大锅面,做饽饽、油糕、油饼;自己家种的豆子,收好后,就能再做成豆腐。闲下来的时候,再贴窗花。不管社会再怎么变化,咱们总要把年过得喜气洋洋的。”蔡玉杰告诉采访人员,手工做的年货,吃起来有嚼劲,送给亲戚朋友们,希望大家蒸蒸日上。
新京报采访人员 赵利新
【 烤黄饽饽|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村民手工烤黄饽饽 过年要“有嚼劲”】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推荐阅读
- 饽饽|山东周村:“热气腾腾”的花馍 “蒸蒸日上”的日子
- 寿司|春节临近 板浦百年手工年糕成年货市场“香饽饽”
- 花饽饽|制作虎形花馍
- 邱晓|虎年到,各色“萌虎”花饽饽走红
- 胶东花饽饽|山东荣成:胶东花饽饽“蒸”出幸福生活
- 面团|枣饽饽要美味,还是得这样吃才满足
- 酒楼|食客观望中,成都餐厅年夜饭预订少三成,预制菜成香饽饽
- 花饽饽|山东荣成:“虎头”花饽饽制作忙
- 李艳|邹平:蒸花馍迎新春,粗粮豆包馍成了香饽饽
- 董振豪|过了腊月门,胶东花饽饽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