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博物馆老饕,文创吃食的口味马虎不得

吃一块怡红院的唐菓子 , 用味道品红楼人物;含着甜滋滋的棒棒糖 , 漫步在文物展柜前;尝一尝明宪宗的“家宴” , 用舌尖读历史……在国家博物馆 , 有一位美食家——国博(北京)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廖飞 , 圆脸 , 戴着一副椭圆近视眼镜 。 自从2018年年底搞起了博物馆美食 , 他悄悄长胖了至少10斤 。
观众|博物馆老饕,文创吃食的口味马虎不得
文章图片

“你尝尝 。 ”采访时 , 廖飞的开场白不是自我介绍 , 而是推介美食 。 他面前摆着一杯刚做好的咖啡 , 雪白的奶盖上 , 一朵牡丹拉花开得正艳 。
“先端起来 , 闻一闻 。 ”廖飞仿佛一位讲解员 , 引导观众读懂展品 。 咖啡的香气淡淡地飘散开 , 混着些许白巧克力的风味 。 沿着杯口咂一小口 , 慢慢地咽下去 , 顺滑的咖啡香味在舌尖上兜个圈 , 留下淡淡威士忌酒香 。 等待两秒 , 余韵醇而不腻 。 “这是我们精心选择了好几月的豆子 , 有酒香 , 但不含酒精 , 观众可以放心饮用 。 ”
一杯普通人十来分钟能喝完的咖啡 , 廖飞能品一天 , 还喜欢拉着同事一起品 。他笑着说 , 博物馆里 , 浓缩千年 , 烟火长存 。 寻准味 , 难度不仅在于众口难调 , 还要先读懂文物 , 才能用味道讲出它的故事 , “这个过程 , 五味俱全 。 ”
即将推出的这款咖啡 , 是为了配合国博即将开幕的新展览创作的 。 展览主角是一位京剧大师 , 唱腔圆润匀称 , 蕴藉流畅 。 廖飞说 , 希望观众喝一口咖啡 , 也能有绕梁三日的感觉 , 所以经过数轮海选和试尝 , 最终他圈定了一款带酒香的豆子 。 奶盖上的牡丹纹饰也是精心设计的 , 以借花喻人的方式呈现出戏中人物的雍容华贵 。
一杯咖啡 , 绝算不上大餐 , 但已经如此讲究 。 廖飞直言:“我是个专业的‘吃货’ , 对于美食有追求 , 容不得一点儿差不多 。 ”
2020年夏天 , 国博推出了文创雪糕 。 团队有人提建议 , 一款雪糕造型可以对应多个口味 , 节约成本也迎合众口 。 廖飞不同意 。 理由是 , 雪糕的造型要贴合文物 。大盂鼎是芒果味的 , 因为青铜器刚做好时就是金色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是巧克力味儿的 , 观众一眼就能记住这是个陶土器物;四羊方尊是抹茶味儿的 , 和重器存世千年后的色调统一 。 “小观众或者外国观众可能在展厅里没有看到文物本体 , 如果吃了一根草莓味的青铜鼎造型雪糕 , 就会留下错误的印象 , 这就得不偿失了 。 ”
学文物鉴定出身的廖飞还要让博物馆里的吃食在“个性”上贴近文物 。 配合“只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开幕 , 国博计划推出一款文创点心 。 最初 , 大家希望用十二钗为代表 , 设计12款点心 , 讨巧且吸睛 。
廖飞也认可这种设计 。 执行过程中 , 他一边自己重读《红楼梦》 , 一边跑去请教红楼专家和文物专家 , 讨论点心的馅料 。 “最后是我自己否定了这个设计 。 ”回忆自找麻烦的过程 , 他耸了耸肩 , 无奈地说:“多好的创意啊 , 可是书里没有支持文字 。 我们是博物馆人 , 不能武断地编 , 一切都要有迹可循 , 味道可溯 。 ”
几经商讨 , 团队推出了一款餐饮文创《怡红群芳》 , 8块形状各异、造型精致的点心 , 引得网友们食指大动 。 廖飞说 , 灵感来自国博藏《怡红夜宴图》 。 “这是一幅清代晚期绘制的画 , 在展厅全卷展出 。 画中描绘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场面 。 ”
书中的字 , 被搬到了现实中——8位红楼人物化身8朵“花” , 翩然走上餐桌 , 宝钗牡丹、探春杏花、李纨老梅、湘云海棠、黛玉芙蓉、麝月荼蘼、香菱并蒂、袭人桃花 。 当时 , 厂家推荐了自己最擅长的口味 , 被廖飞一口回绝 。 “是咸口的肉馅 。 虽然好吃 , 但不符合红楼人物的特点 。 ”他说 ,八“美”八个味儿 , 我们力求做到贴合 。 比如温柔周到的“宝钗”是相对清甜的红枣味 , 内敛谨慎的“麝月”选了茶香乌龙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