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团|米鬼(kui)两字组成的字,还是一道过年美食?见过吗?

眼下,春节临近,1月16日一早,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王夹岙的村民们在村祠堂里搡(米鬼)的方式迎接新年,浓浓的糯米味在村里飘香。
糯米团|米鬼(kui)两字组成的字,还是一道过年美食?见过吗?
文章插图

随着捣柱的不停起落,雪白饱满的糯米颗粒神奇地变为软糯筋道的米团。
搡(米鬼)是老百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寓意着阖家团圆。

糯米团|米鬼(kui)两字组成的字,还是一道过年美食?见过吗?
文章插图

糯米团|米鬼(kui)两字组成的字,还是一道过年美食?见过吗?
文章插图

米鬼(kuī)到底是“什么鬼”?
米鬼(kui),宁波人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有上百年历史,口感香软黏糯,曾被作为“贡品”。
与做年糕的方法类似,做米鬼(kui)之前,要把上好的糯米先用水浸泡,浸泡的时间由气温决定。天热时,只浸上一天一夜即可,天冷时则要延长至两天两夜。
浸泡好的糯米沥干后上蒸笼蒸,用传统的大木桶旺火蒸半小时,然后倒入传统的石捣臼中,开始最费时费力,也是最传统的步骤——捣。
捣需要两人同时配合,一人拿着捣柱捣,另一人则坐在一旁,在捣锤下降的间隙,快速用手翻弄着糯米团。捣的过程至少要花20分钟,直到把糯米团里的米粒打到看不见了为止。
翻的人随时带着一盆凉水,翻一次,手在冷水里浸一浸,一方面是为了给手降温防烫手,一方面也是不让捣柱和糯米团粘在一起。当石捣臼中的糯米团看不到一点米粒的影子,就可以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摘米鬼(kui)了。
把舂好后的团摘成一个个小团,然后在手里拍打揉搓,一个白嫩晶莹的米鬼(kui)就做好了。做的时候要不停拍打,将露在外面的米粒拍进去,只有表面拍得像缎子那么光滑油亮,米鬼(kui)干了以后浸在水里才不会化掉,吃起来才又韧又糯。
制作好的整齐排列好,中间点上一点红,寓意着喜庆吉祥,象征着丰收。和手工年糕一样,晾干之后的,可以浸泡在冷水中,保存十天半个月不成问题。要吃的时候,装在盘子里,淋上猪油、芝麻和汤做成的酱料,然后上蒸笼蒸上半个小时,一盘香糯的就出炉了。

蓝媒联盟·鄞州区融媒体中心 采访人员 李超 通讯员 余凡 摄
【 糯米团|米鬼(kui)两字组成的字,还是一道过年美食?见过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