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到了年底,天寒地冻,洋坑村的老百姓开始忙碌起来,做冻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这是村里仅次于春节的热闹时刻。三五成群的村民带着番薯粉,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也是项雪青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项雪青是象山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象山新桥冻面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和村里妇女们一起做出来的冻面,吃起来特别爽口有劲道,那是家乡的味道。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据象山县志记载,乾隆年间象山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新桥东溪、洋坑山地多,水田少,属于番薯的高产区。民国初期,新桥洋坑村吴氏、史氏,东溪村励氏把番薯粉浸湿,揉成圆状蒸熟切丝成面,为了食用方便,将其晾干、保存,形成了冻面的早期雏形。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有一年冬天,一户人家的番薯面放在室外被冰冻,让人惊奇地发现,这面煮起来口感与以前的大不一样,吃起来更加柔软、可口,而且久煮不烂。这个妙处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等待冰冻的日子,家家户户便开始一起做冻面。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冻面制作需要揉粉、敲面、接面、剪面等十余个工序,每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粉要揉得均匀,干湿适中。揉好后,放在棱子中。由一位经验老到的师傅举着,不断地敲打棱子里的番薯粉,相互之间不能碰到,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伸得高一点面就细,放得低一些,面就粗,而这其中的力道与火候的掌握,全凭师傅的经验与智慧。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冻面做好了需要不断淋水,过夜结冰后,第二天冰融化时,把晒在竹竿上的面抖去冰屑,在阳光下晒干晒透。冻面就这样在一冷一热的交替中,被晒成了晶莹透亮的模样。
冻面|家乡的味道,非遗冻面为象山洋坑百姓共富赋能
文章插图

尽管冻面工艺复杂,但是洋坑村项雪青她们依旧坚持着这个传统,双手起落间,保存的是记忆中的味道。洋坑冻面有了象山非遗的赋能后,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每年上门收购的客户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已经成为洋坑村百姓共同富裕的金字招牌。
(蓝媒联盟象山县传媒中心采访人员陈和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