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历史及研究现状

茯茶 , 因当时所采用的原料来自湖南 , 故又名“湖茶” , 又因在伏天生产 , 也叫“伏茶” , 香气和功效类似“土茯苓” , 因而得名 。 茯茶为砖块形蒸压黑茶之一 。 对传统茯茶产品已有相关的研究 , 但优质茯茶加工工艺、品质形成及品质特色有待研究 。

茯茶历史

茯茶约在1524年生产问世 ,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 。 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 , 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 。 茯砖早期称“湖茶”、“伏茶” , 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 , 又称“泾阳砖” 。 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临湘和益阳两个茶厂加工压制 , 年产量约2万吨 。 20世纪80年代初期 , 湖北蒲圻楼洞茶场 , 引用湖南茯砖制法 , 获得成功 , 年产量500吨左右 。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 , 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 ,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 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 。 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 , 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 , 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 , 四级黑毛茶占5-10% , 其他茶占50% 。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 。 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 , 其不同之点是砖的松紧度和厚度上 。 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 , 除需要相应的环境条件外 , 也要求砖体松紧适度 , 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 。 茯茶有单独“发花”工序 , 在烘房中缓慢“发花” 。

【茯茶历史及研究现状】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 , 规格为35×18.5×5厘米 。 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 , 内质香气纯正 , 滋味醇厚 , 汤色橙红明亮 , 叶底黑褐尚匀 。 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 , 内质香气纯正 , 滋味醇和尚浓 , 汤色橙红尚明 , 叶底黑褐粗老 。 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 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 , 茯砖茯在泡饮时 , 要求汤红不浊 , 香清不粗 , 味厚不涩 , 口劲强 , 耐冲泡 。 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菌落(俗称“金花” , 学名称之为冠突曲霉菌 , 内含丰富的多种营养素 , 对人体极为有益 , 金花越茂盛 , 则品质越佳 。 )颗粒大 , 干嗅有菌花清香 。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茯砖茶 , 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评价茯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 。

茯茶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茯茶选用的原材料为黑茶三级、四级 , 该原料叶薄 , 色重 , 有一定的含梗量 , 无机元素含量高 , 符合传统茯茶的特殊制作工序要求 。 过去人们制作茯茶 , 依凭繁琐而复杂的手工工艺 , 使得产品既不卫生 , 又难以大批量生产;现在生产采用科学而精密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 , 彻底改善了产品质量 , 提高了产量 。

茯茶是砖茶中的特殊高档品种 , 这种看似简单的微型砖茶 , 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筛制、渥堆、压制、发花、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 。 其中有一道发酵与发花的关键工序 , 它可使黑茶生成一种颗粒“金黄色菌花” , 此“金黄色菌花”已在87年国家标准中 , 命名为“冠突散囊菌” , 是其他茶叶难以具备的菌种 。 它能助消化、降脂肪、解油腻 , 从而也使茯茶形成了它特有的优势 。 由于茯茶特殊工艺而存在的大量冠突散囊菌借助体内物质代谢及分泌的胞外酶作用 , 形成独特的品质风味 。 他不仅温润适口 , 而且调理五脏 , 并具有浓郁的“菌花香”以及茯苓与茶有机协调的药用保健功能 , 故人们将此茶称为茯茶 。 茯茶压制、烘干后 , 一般用严格的隔潮包装 。 较精致一些的普遍采用铝铂纸裹严 , 然后塑封 。 茯茶块有的粗犷大如砖块 , 有的则精致小如指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