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的喝法儿 , 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 , 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儿 。
头一种喝法儿是最基本的 , 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 。 北京人出门在外走长道儿 , 甭管是出差 , 还是逛公园、逛商店 , 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 , 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 , 那就得猛灌一气 。 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 , 所以喝得多 , 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 , 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 。 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 , 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 , 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 , 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 , 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 , 还挎着俩小板凳儿 。 一边走一边吆喝 。 碰上了买卖 , 摆上板凳就开张 。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 , 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 , 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 。 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 。 树荫底下 , 支张小桌 , 摆几个小凳 , 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 , 上边还都盖着盖儿 , 透着那么干净 , 那么凉快 。 顾客来了 , 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
北京城还有一路喝茶的 , 喝的是个讲究 。 讲究茶叶、讲究水 , 讲究茶具 , 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 。 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 , 花茶、绿茶、乌龙茶 , 云南的坨茶 , 蒙藏人好喝的砖茶 , 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 。 既然喝的是讲究 , 那一般的茶馆还真伺候不了这路人 , 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 , 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
现在可以了 , 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 , 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 。 甭管您是喝中国茶 , 喝外国茶 , 甭管您怎么讲究 , 它都能伺候你 , 它比你还讲究呢!不过 , 你既然是打算讲究一下 , 就免不了要花上几个钱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约上几个朋友 , 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 , 讲究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可以 , 真要是天天这么个讲究法 , 恐怕还真招架不住 。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 , 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 , 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 。 甭管经济条件如何 , 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 。 只要有口饭吃 , 怎么着还不得弄壶“高末”喝呀 。 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 , 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派 , 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 , 一直等到喝“透”了 , 这才能吃了早点 , 出门干营生去 。 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当 , 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 。 那时候 , 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 , 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 , 一天到晚 , 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 。 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 。 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 , 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 , 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 , 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 , 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 。 战争结束以后 ,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 , 十来万人守在北京 , 无所事事 , 只能是游手好闲 , 提笼架鸟 , 走狗斗鸡 , 浪荡度日 。 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 , 比咱们上班都守时 。
推荐阅读
- 茶风:苏州茶文化
- 泡好茶,只要这三招
- 冰箱存茶的正确方法
- 祁门工夫——红茶的泡饮法子
- 黄茶的加工工艺和品类
- 普洱茶醒茶分干醒法和湿醒法
- 白茶怎样存放才能成为 [ 宝贝 ]
- 普洱茶“揉捻”工序的目的
- 我国西南民族的茶习俗
- 新疆人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