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马帮习俗( 二 )


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 , 马锅头就是他们的头儿 , 是一队马帮的核心 , 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 , 联系事情 , 甚至在野外开梢吃饭时 , 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分菜 。 赶马人只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 。 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 。 马锅头 , 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 , 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 , 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 。 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 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 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 , 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 , 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 , 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 , 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 。 这样发展下去 , 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
在滇藏一线经营的大商号和马帮都有这么一种扶持赶马人的规矩:给商号马帮赶上3年马 , 就要分一匹骡子给马脚子 , 这匹骡子的开销费用归商号出 , 而这匹骡子挣得的钱全归赶马人 。 这样有了几匹骡马后 , 赶马人就会脱离马帮不干马脚子了 , 而是自己赶自己的马 , 做起锅头来 。 那些大掌柜、大马锅头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发达起来的 , 他们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 知道这是用血汗换取的 ,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种关照赶马人的规矩 。
走西藏的马帮一般找滇藏边沿的藏族作马脚子 , 这样就不存在语言和习俗的障碍 。 一个马脚子最多可照看12匹骡马 , 那要极能干的赶马人才能做到 , 一般的马脚子就负责七八匹骡马 。 一个赶马人和他所照管的骡马及其货物就称为“一把” 。 这样几把几十把就结成了马帮 。
马帮行头
跟当时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 , 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 , 组织严密的军队 。 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 , 按步就班 , 兢兢业业 , 每次出门上路 , 每天从早到晚 , 他们都井然有序地行动 。
骡马行进的队伍有自己的领导 , 那就是头骡、二骡 。 她们是一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 。 马帮一般只用母骡作头骡二骡 。 马帮们的说法是 , 母骡比较灵敏 , 而且懂事、警觉 , 能知道哪里有危险 , 而公骡太莽撞 , 不宜当领导 。 头骡二骡不仅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 , 而且她们的装饰也非常特别 , 十分讲究 。 她们上路时都要戴花笼头 , 上有护脑镜、缨须 , 眉毛处有红布红绸做的“红彩” , 鼻子上有鼻缨 , 鞍子上有碰子 , 尾椎则用牦牛尾巴做成 。 头骡脖项上挂有很响亮的大铜铃 , 二骡则挂小一些的“二钗” 。 头骡二骡往往要一个毛色的 。 “头骡奔 , 二骡跟” , 将整个马帮带成一条线 , 便于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行进 。 头骡上还插有马帮的狗牙“帮旗” , 上面书写着该马帮的帮名 ,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的马帮 。 头骡二骡一威风 , 整个马帮就有了气势 , 一路浩浩荡荡 , 连赶马人自己走着都有了精神 。 在整个马帮队伍的最后 , 还要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骡 。 它既要能紧跟上大队 , 又要压得住阵脚 , 使一大串的马帮行列形成一个整体 。
一路上 , 赶马人随时都要检查马掌 , 一有损坏 , 马上就得钉补 。 马掌马钉 , 是马帮的常用消费品 。 钉马掌是相当讲究的专业本事 。 铺鞍垫捆驮子也同样 。 每匹骡子都有专用的鞍垫 , 走西藏的马帮因为道路狭窄陡险 , 捆的都是软驮 。 所谓软驮就是将货物装在麻袋或皮囊之类的软包装里 , 用绳索直接捆在骡马背上 , 这样既轻巧方便又灵活快捷 。 当然 , 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捆法 , 一般最常用的是单十字“袢” 。 铺鞍垫先是在骡马背上放一片“马绨” 。 它是西藏地方出产的 , 是一块长方形的毡子 , 四角镶花 , 底色有红的 , 绿的 , 上面有十字花纹 , 很好看 。 马绨上再放置麻布缝制的垫套 , 里面塞上毡子毛 , 很软和 。 最上面一层放的是一块叫“贡布”的皮子 , 大多用带毛的牛皮或山驴皮做成 。 铺垫上这些 , 货驮就磨不着骡马了 。 这些铺垫晚上也是赶马人睡觉的垫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