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上的茶马古道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 , 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间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
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 , 是一处着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
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 , 历来就是交通要道 , 这里曾经商号云集 , 周家洋行遗址现在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 。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 , 乘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 , 你偶尔会看到路旁一段段早已废弃的羊肠小道 。 不要小看那个小道 , 它曾经是青海高原上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 。
以茶马互市而闻名的千年古道 , 由广阔的平原通向雪域高原 。 这个千年古道 , 犹如一张巨大的网 , 网住了“茶”和“马” , 让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世世代代的茶商和赶马人用苦行来编织这张网 。 因而 , 茶马古道像一个神话 , 茶马互市是这个神话中的美丽传说 。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模 , 宋朝时进一步完善 , 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 。
在冷兵器时代 , 马匹是作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 青海湖海心山俗称湖心岛 , 古称仙山或龙驹岛 。 据古籍记载 , 早在汉代 , 岛上就有庙宇 。 附近牧民将马牛羊等牲畜 , 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 , 永不宰杀 。 传说 , 当时有人将马置此山 , 至来年春天的时候 , 马皆有孕 , 所生之驹 , 号为龙种 , 必多骏异 , 因此称为“龙驹” , 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 。 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 。 唐天宝年间 , 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 , 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 , 希望得到龙驹来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 。
可见 , 茶马互市的兴起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 。 “以兵马之力取天下”的成吉思汗最闻名的就是他不可战胜的骑兵团 。 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跑速慢 , 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 , 但它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 , 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 。 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 , 还是在欧洲平原 , 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 。 可以说 , 它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 , 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 , 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 。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饮食茶最早的国家 , 据《华阳国志》记载 , 周武王伐纣后 , 西南巴蜀小国曾以所产茶叶进贡 。 到了汉代 , 市场上有了茶叶买卖 。 茶对藏族人来说就如阳光、空气一样 , 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 藏族谚语有“汉家饭饱腹 , 藏家茶饱肚”之说 。
茶文化传入青藏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 , 藏族人民又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 。 酥油茶是历史上汉藏茶文化交流结合的象征 。 “茶”代表了汉族古代的农业文化 , “酥油”代表了古代藏族的畜牧文化 。 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丰富与发展 , 为中华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介绍 , 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西宁就设立了茶马司 , 专管地方茶政 。 清代时 , 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 , 设立西宁、河州、庄浪等茶马司 , 由陕西茶马御史管辖 , 每年用四川、陕西等地的茶叶 , 换取青海等地的马匹 。 后来 ,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安定的局面 , 马匹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 政府放松了茶马交易 。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 政府准许商人茶马自由贸易 。 这样的政策 , 使得青海的茶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青海高原上的茶马古道互市】从青海历史的发展来看 , 清代后期茶马互市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 , 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 。 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 , 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 。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 , 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 。 这样 , 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 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就更加繁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