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 , 振太紫马街风雨桥旁的小亭里总有那么些些女人 , 每天眼巴巴的眺望着远方 , 竖起耳朵听着从古道上传来的马蹄声 , 期待在来往的马帮中 , 能寻到自己丈夫的身影 。 在茶叶鼎盛的那个年代 , 这里过往的马帮络绎不绝 , 这个亭子里的女人也就越来越多 , 遥远而艰辛的赶马路是用汗水和眼泪铺垫出来的 , 几家欢笑几家愁……这望夫亭中发生的故事 , 只是古道马帮里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一段而已 , 然而 , 我还是听得这样入迷 。 原计划一早前往茶马古道重镇小景谷的我们 , 在振太紫马街的李家大院里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 听李家后人讲述茶马古道上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 这也是我此行颇为意外的收获 。
今日振太的茶叶贸易早已没有以前那么红火 , 振太的古茶园 , 基本都散落在比较偏远的山区 。 紫马街的青石路上那数不清的马蹄印子 , 和深深的车辙印记 ,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繁盛 。 “当时振太是连接省城昆明至缅甸、泰国的重要驿站 , 马帮经过这里 , 下景谷 , 过糯扎 , 再进勐海 , 出孟连到达境外;另一路过难搭桥 , 一路走蛮铁 , 过南北江 , 进耿马勐永 , 出永德、镇康到达境外 。 这里的马帮 , 始于清朝末年 , 鼎盛于民国初年 , 前后差不多一个世纪 , 只是前些年茶叶贸易衰败且公路修通了 , 古道没人走 , 望夫亭也就再也没有女子去守候 , 之后就拆了 , 只留下一个地台印在我们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 ”话到这 , 李大爷的表情有些许哀伤 , “你们要去的小景谷 , 那个时候可是茶叶的集散地 , 民乐、振太种茶都是小景谷带动起来的 。 朝那边走 , 一路有很多老茶园 , 只是茶园没有以前那么‘风光’ , 反而有点没落 。 ”李大爷一边说 , 一边用手指向南边 。 可能对于很多现在的人来说 , 如今的小景谷只是一个种植茶叶的地区而已 , 人们早就忘记了它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 人们并不应该淡忘这段历史 , 相反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 , 这条昔日辉煌的茶马古道 , 给今日带来了什么 。
【复苏中的茶叶小镇】再一次来到小景谷的苦竹山已差不多到了正午时分 , 茶农们还在茶园里忙活着 , 因为今年比较干旱 , 茶树发得相对一般 , 茶园看起来也有些灰蒙蒙的 。 领我们上山的周大哥 , 把我拉到了一个农家小院说“苦竹山的这户人家有一件无价之宝:‘族谱’” 。 我不以为然地回了一句 , “那有什么好稀奇的 , 很多大户人家都有 。 ”“你听这位老婆婆说说他们家族谱的来历 , 你就稀罕了 。 ”老婆婆70多岁了耳聪目明 , 从她嘴里我才知道 , 苦竹山种植茶叶的历史是如此传奇 。 当年吴三桂落败 , 尾随他的副将李龙和李虎二人 , 被清军围剿败退后分道扬镳 , 其中副将李龙跑到了苦竹山 , 隐姓埋名隐居在此 , 当时的苦竹山土地肥沃但比较贫穷 , 几乎没有经济作物 ,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 李龙带着山里的人开始种植茶树 , 依靠茶叶摆脱穷苦的生活 。 现在 , 苦竹山上居住的基本都是李姓人家 , 几乎都是李龙的后裔 , 苦竹山的茶在过去很有名气 , 据《景谷县志》中记载 , 小景谷最先种茶者 , 应是苦竹山、马鹿山的先民们 。 小景谷的茶好 , 在这连片的古茶园中 , 以苦竹山种植的茶叶为上品 , 茶气足 , 回甘生津好 , 比较耐泡 , 茶农都说这里的茶每年都能卖到一个好价钱 , 但我始终觉得 , 这里的价格远远没表现出茶的品质 。
今日的小景谷毫不夸张地说 , 是家家户户种茶、经营茶 , 靠茶致富 。 遛一圈小景谷的街道便可以找到驻扎在这里的现代化普洱茶企业的广告牌、路标 , 李记谷庄、茶马司、昌泰恒丰源、馨茗等等 , 还有许多茶叶零售、批发的店面 , 有些茶店并非近年茶市好了以后来才兴起的 , 而是拥有久远的历史 。
推荐阅读
- 文学作品中的茶趣
- 夏季茶叶要正确贮存
- 茶叶存放:选只罐子封茶香
- 茶文:是茶叶就注定“漂泊
- 锡制茶具保存茶叶不变色
- 茶叶受潮后怎么办?
- 加工白牡丹茶叶的方法
- 古文中的中国茶道
- 几大主产区铁观音的茶质分辨
- 低温冷藏龙井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