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潮一缕茶香

“您是要喝单枞茶还是铁观音?”在潮汕地区 , 基本上只要一拿出工夫茶具 , 这句话便会成了沏茶人的“口头禅” 。 潮汕人不仅爱喝茶 , 对工夫茶品种的选择也颇有研究 。 在与潮汕地区紧密相连的闽南 , 喜欢喝茶的民众也非常之多 。 在潮汕 , 无论普洱茶、绿茶、红茶 , 都曾经成为品茶的潮流 , 然而 , “一阵风”过后 , 依然“坚挺”的仍是潮汕的单枞茶和福建的“铁观音”、“水仙”、“大红袍”……
茶文化 , 成为见证闽潮根叶相连的“活化石” 。
近期 , 本报“根之旅”采风团在闽南地域采访时 , 总是被浓浓的茶道之风所包围 , 倍感亲切 。 采访人员经过一番走访更是深深地感受到:闽潮两地同为茶乡同喝工夫茶 , 大家见面以茶相敬 , 茶香情更浓 。
潮汕茶市“铁观音”占三成
相同的口味造就了相似相近的茶文化 。 众所周知 , 潮汕人喜爱喝工夫茶 , 而在福建省 , 工夫茶同样也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在闽南采风期间 , 采访人员看到 , 无论是店铺,还是一般百姓家 , 只要有客人踏进门 , 主人就会让座 , 请客人围坐在茶桌之前品起工夫茶来 。 特别是沿街茶铺 , 当客人入座时 , 店主便热情地向客人介绍“铁观音”等闽南名茶 , 然后边泡边讲解起“一道是水 , 二道是茶 , 三道四道是精华”的“茶经”…… 。
采访人员辗转于漳州、泉州、厦门等地时 , 当地“茶铺多过米铺”的景象更是随处可见 。
据专家介绍 , 工夫茶起始于唐 , 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 , 明清时茶艺已臻于完善 , 进人工夫茶的鼎盛期 , 形成了中国的四大茶艺流派:潮汕、台湾、闽南、武夷 。 虽说同为“茶客” , 但福建人与潮汕人在品工夫茶时 , 对茶品种的选择还是有所不同的 。 据了解 , 福建人喝茶主要以自产的铁观音和大红袍为主 , 而潮汕人除了喜欢本地潮汕单枞茶外 , 还偏爱福建铁观音 。
那么 , 闽潮两地民众饮用的茶叶主要来自何处呢?采访人员采访中了解到 , 当前乌龙茶潮汕地区的年产量约13万吨 , 其中以潮州凤凰茶最为出名和优质 , 主要是销往潮汕一带;而福建省年产量则为300万吨左右 , 除了自给自足外 , 其产品还销往潮汕等全国各地 。
潮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广东宏伟集团董事长陈伟忠告诉采访人员 , 以当前的潮汕茶市为例 , 本地生产的单枞茶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 , 约占40% , 而来自福建的铁观音所占比例则为30%左右 。
福建制茶技术传至潮汕
福建和潮汕同为茶乡 , 不仅在茶叶销售方面互通往来 , 多年来在制茶技术上也有相互交流和借鉴 。
“现在潮汕的机械化制茶方式就是从福建传过来的 。 ”汕头市茶文化学会副会长、源茗祥茶业负责人林少明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称 , 长期以来 , 本地传统茶叶加工制作较为落后 。 据介绍 , 上世纪40年代 , 被誉为是“茶学界泰斗”的张天福生产了我国第一台适合茶农和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机 , 从而使制茶行业渐渐走上机械化道路 。 而这一种技术 , 先是在福建省普及多年 , 之后才传至潮汕地区 , 进而改变“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落后制茶工艺 。
除此之外 , 潮汕单枞茶的包装技术也同样借鉴着福建的做法 。 据林少明介绍 , 一直以来 , 潮汕茶商均利用厚纸将茶叶包成长方体状进行销售 , 一般分为125克或250克一包 , 这种做法虽然节省成本 , 但一经拆封便不利于长久保存 。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潮汕茶商逐渐学习福建的茶叶包装方式 , 利用独立包装和真空密封的方式将茶叶分配为固定重量 , 既方便茶客饮用 , 也能够更好地对其保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