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吃茶( 二 )

【老实吃茶】 老实吃茶不在于每日饮茶的次数和茶品种类 , 关键要以平常心品饮 , 以清静心品饮 , 每次品饮都要做纪录(煎茶日记的形式就很好)和总结 。 茶煎好了 , 要总结;茶没有煎好 , 也要总结 , 以能使每一品茶的茶性完全显露出来为能事 , 煎茶之功是老实吃茶的基本功夫 。 但切不可为吃茶而吃茶 , 要知道吃茶是有忌禁的 , 如空腹不吃 , 身体有病时不吃 , 心绪不宁时不吃等 。 我国茶叶的品类很多 , 虽然基本上分为六大类 , 但那只是很粗浅的分类法 , 如果细分 , 则不下数十种 。 由于各地在地域气候上差异很大 , 茶品的种类和风格也各不相同 , 一个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品尝所有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 也没有必要 。 不如选定两三品茶 , 或绿茶、或乌龙、或普洱、或花茶 , 认真品去 , 仔细道来 , 必定有所收获 。 选择茶品要根据个人偏好和实际情况 , 如脾虚胃寒的 , 不妨多饮乌龙 , 少饮绿茶;中腹胀满的 , 不妨多饮绿茶 , 旁及普洱;气血两虚的 , 不妨常饮红茶 , 绿茶、乌龙可适量而饮 , 切不可多饮普洱 。 一旦选定茶品就要一门深入进去 , 得其香 , 得其味 , 得其神 , 得其韵 , 任他世事如何变迁 , 任他旁人吃何种茶 , 都不要动摇 。 不要见人说乌龙好喝 , 便去喝乌龙;不要听人讲时下流行普洱 , 又去泡普洱 , 结果样样茶都吃到了 , 样样都不深入 , 仅仅作了茶品试验而已 。 昔年大梅法常禅师听到马祖道一“即心即佛”一语便开悟了 , 进到山里继续修持 。 马祖让人传话:和尚今日说法有异 , 不说“即心即佛” , 又说“非心非佛” 。 大梅说:任他“非心非佛” , 我只说“即心即佛” 。 马祖听了非常高兴 , 对众人说:大众 , 梅子成熟了 。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禅宗公案 , 他里面所蕴含的意义是很深刻的 , 需要我们认真去参 。 如荠始终认为 , 吃茶仅仅是方便而已 , 是指 , 而非月 , 我们要籍茶悟道 , 这才是根本 。 悟道的方便有很多 , 古人有看桃花悟道的 , 有听鸟鸣声悟道的 , 有断指悟道的 , 也有吃茶悟道的 。 八万四千法门 , 门门都是方便 , 只要选定一种加以修持 , 均可悟道 。 饮茶也是这样 。 我们为什么吃茶?是因为我们的根性与茶相符合的缘故 , 如果我们的根性适合弹琴 , 弹琴也可以悟道 。 当然 , 最直接的原因是茶、古琴等自身与道相符 , 自古及今就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方便 , 俗语说的“从来名士能评水 , 自古高僧爱饮茶”就是此意 。 茶和古琴中积累沉淀着非常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 , 最容易入道 。 老实吃茶的“老实”也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心的意思 , 要对自己的感觉和对茶汤的体会充满自信 。 相信自己能品饮出茶汤至味 , 相信自己能领悟茶中之道 , 这是真正的老实 。 更不可因见闻或经验而怀疑甚至删改自己对茶汤的直接感受 , 茶道是要直下承当的 , 也就是禅宗讲的“当下即是 , 动念即乖” , 要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对体味茶汤其实毫无用处 , 因为那是别人的知识和体验 , 而不是你自己的 , 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去感知和体验 , 不仅要用感官 , 更要用心去去感知和体验 。 所以如荠经常对人说:饮茶心饮为上 , 口饮次之 。 口饮仅能得茶汤的滋味和香气 , 而心饮才可得其神韵 , 才能得茶汤真谛 , 才能领悟茶中之道 。 老实吃茶的另一含义是一定要本分吃茶 , 不以茶牟利 , 不因茶结交 , 不以茶相高下 , 不因茶说长道短 , 总以平和中庸为茶人美德 。 经过一段时间老实吃茶后 , 必定会在茶道方面有所领悟 , 对茶汤的感受也日益直接和深刻 , 此时更应该时时刻刻把茶放在心里 , 老老实实煎水 , 老老实实吃茶 , 这是初入门的功夫 。 到得功夫纯熟 , 此时满天地莫不是茶 , 随处可饮 , 到处可吃 , 其间受用难以言说 , 这是入门后景象 , 至于悟后之事 , 如荠尚在门外 , 不敢臆说 。 如荠经常对朋友讲:煎水、瀹茶、吃茶为茶门三件事 , 领悟了这三件事 , 就算作真正会吃茶了 。 茶门三件事必须老实去做 , 事必亲恭 , 不可让人替代 。 诸如汲水、添炭、备器、涤器等 , 都应该亲自操作 , 这是老实吃茶的基本要求 。 茶门要有规约、有威仪、有礼法 , 不可等闲为之 , 如此 , 方有茶道可言 。 佛门有“老实念佛”之说 , 为虚云大师所提倡 , 以念“释迦牟尼”佛号为宣导 , 接引众生 , 断疑解惑 , 为佛门集福不少 。 茶门“老实吃茶”说如荠认为也应该提倡 , 如果大家都能老实吃茶 , 老实做人 , 老实作学问 , 一定会改变目前茶界浅薄浮躁的风气 , 为恢复中国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作出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