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茶树栽培技术】 (八)茶叶采摘
采茶是栽培的结束, 是茶叶加工的开始, 是项费工费时, 繁琐复杂、技术性很强的农业措施 。
1、古人论采茶
茶叶采摘, 自古以来就补人们所重视 。 对此, 在古书古诗中有众多的记述 。 唐陆羽《茶经》中, 对茶叶的采摘时期、采摘时间、采摘标准等作了概要的总结 。 《茶经.三之造》, 首先阐明了我国古代的采茶时期:“凡采茶, 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 唐代使用的是现在的农历, 农历二、三、四月即公历的3、4、5月间, 说明唐代以前, 一年中只采春茶, 而夏秋茶留养不采 。 有史料记载采摘夏秋茶的, 是在明代以后 。 如明代许次纾《茶疏》说:“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 近乃有之 。 秋七、八月重摘一番, 谓之早春, 其品甚佳, 不嫌稍薄, 他山射利, 多摘梅茶, 梅茶涩苦, 止堪作下食, 且伤秋摘佳产, 戒之 。 ”又据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吴人于十月采小春茶, 此时不独逗漏花枝, 而尤喜日光晴暖, 从此蹉守, 霜凄雁冻, 不复可堪矣 。 ”到了清代, 对采摘夏秋茶有更深的论述, 提出采养结合的问题, 认为秋茶有更深的论述, 提出采养结合的问题, 认为秋茶不宜过多的采摘, 如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称:“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 谓之头春, 约隔二旬复采, 谓之二春;又隔又采, 谓之三春, 头春叶粗, 味浓, 二春、三春叶渐细, 味渐薄, 且带苦矣 。 夏未秋初又采一次, 名为秋露, 香更浓, 味亦佳, 但为来年计, 惜之, 不能多采耳 。 ”
关于春茶的采摘期, 历代史料的记述不尽相同 。 这与各茶叶产区气候条件不同, 所产茶类采摘标准要求各异有关 。 记述最早的采摘期要数元代萨都剌在《谢参政许可用赠茶》诗中说的福建茶, 其采摘期在立春后十日 。 其次是在惊蛰前后了, 如宋代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说:“建溪茶比他群最先, 北苑、壑源者尤早 。 岁多暖, 则先惊蛰十日即芽, 岁多寒, 则后惊蛰五日始发, 先芽者气味俱不佳, 惟过惊蛰都最为第一 。 民间常以惊蛰为候, 诸焙后北苑者半月, 去远则益晚 。 ”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佶的《大观茶论》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也都说采茶在惊蛰前后, 南宋王观国在《学林》中称:“茶之佳品, 摘造在社前”“社前”指是的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即采摘期约在春分前后, 史料中记述在清明前采摘的则较多, 如唐代李郢《茶山贡焙歌》说:“春风三月贡茶时……到时须及清明宴 。 ”又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蜀茶诗》说:“红纸一封书后信, 经济建绿芽千片火前春 。 ”又如李德裕《忆茗芽》诗说:“谷中春日暖, 渐忆啜茶英, 欲及清明火, 能消醉客心 。 ”这里所说的“春风三月”、“火前春”、“清明火” 。 都在清明节以前 。 南宋陆游在《兰亭花坞茶诗》中说“兰亭步口水如天, 茶市纷纷趁雨前”, 则采摘期在谷雨前了 。 明代一般产茶区的采摘期, 也大都在谷雨前后(见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 。 但当时“世竞珍之”的罗岕茶, 则采摘期要推迟到立夏(见纾次纾《茶疏》、周高起《洞山岕系》、冯可宾《岕茶笺》) 。
“茶之笋者, 生烂石沃土, 长四五寸, 若薇蕨始抽, 凌露采焉 。 茶之芽者, 发于丛薄之上,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 其日有雨不采, 睛有云不采, 晴, 采之, ”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较简要地论述了茶叶的采摘标准和采摘时间, 陆羽提出生长在肥沃土壤里的粗壮新梢 。 长到四五寸长时, 就可采摘, 而生长在土壤瘠薄、草木丛中的细弱新梢, 有萌发三枝、四枝、五枝的, 可选择其中长得挺秀的采摘 。 这里说的是采摘时新梢的长度和长势强弱状况, 没有说明每个新梢具体的采留标准, 实际上指的是开采标准, 它说的视梢的长势情况而进行有选择地采摘, 寓有分批采摘之意, 唐代以后的史料中, 也未曾见到有具体的采摘标准的论述 。 明代屠隆在《考舟槃余事》中说:“采茶不必太细, 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泌太青, 青则茶已老而欠嫩 。 须在谷雨前后, 觅成梗带叶, 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 。 ”作者对采摘标准, 从新梢大小、色泽、生育状况, 农时节气候, 作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 。
推荐阅读
- 二十八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六 茶树栽培技术
- 三十七 茶树栽培技术
- 三十五 茶树栽培技术
- 三十四 茶树栽培技术
- 三十三 茶树栽培技术
- 三十二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五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四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三 茶树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