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滇西凤庆县最具特色睁一种树 。 坚硬如铁 , 绿荫如盖 , 枝穿虬曲 , 满含坚韧的力量;这是风房县最最普通的一种树 。 一株一株划站立在澜沧江畔的深山老林 , 整片整片地围绕着村庄 , 谦逊着向每卟山民躬身迎迓 , 那样朴实 , 那样厚道 , 那样真诚 , 就象我的乡亲一样 。 每一棵古茶树都能找到一个相应的人 , 老的、少的、粗犷的、清秀的 , 全都是那样的朴实、厚道、真诚 。 这就是凤庆县古茶树 , 默默地、谦逊地站立着 , 和炊烟在一起 。 和村落在一起 , 和天地在一起 , 和我的乡亲们在一起 , 顽强地生活着 , 无私地奉献着 。
凤庆县地处澜沧江流域 , 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的中心地带之一 , 全县古茶树资源面积达56000多亩 , 村村寨寨成林成片 , 随处可见 。 经过上千万年的历史演变 , 古茶树与人们成为了相生相伴的神仙伴侣 , 茶叶成长为人的精神支柱 。 我在凤庆县土生土长 , 打我记事起 , 我认识的第一种树便是茶树 。 那时 , 我家的房子是被茶树围着的 , 我们的村庄亦是被茶树围着的 。 远远望去 , 触目皆是一片绿色 。 村庄里除了农家 , 茶树之外依然是茶树 , 茶岭以外依然是茶岭 , 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 让人的目光一碰 , 心就会生出一阵莫明其妙的惊喜与激动 。 以至于长大后身在他乡想家时 , 每每总有一些古茶树的影子最先进入怀念 , 那婆娑的树影常常撩拔着我一波又一波被深深的眷恋 。 凤庆的古茶树是远近有名的 , 据史书记载 , 早在明初就以“味薄而清 , 甘香溢齿”的独特风味与贡茶碧螺春相媲美 。 加之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我的家乡 , 并在《徐霞客游记》里记下了许多关于家乡茶的诗文 , 家乡茶的美名便一日千里的伴随着时代的步伐 , 一而再 , 再而三的被品评 , 被传播 , 而不断深入到街长楼高的都市 , 以及不同肤色 , 不同性别不同国籍的人的心中 。 于是 , 家乡人便渐渐从耕种荞麦、青稞、玉米等的行列中退却出来 , 用勤劳的双手在那些曾被祖先视为瘦土的红土地上垦起了一块连一块 , 一岭连一岭的茶园 。
从此 , 一年四季 , 葱绿的茶树就在绵延的长床上安了家 , 迎着和煦的山风展示着自己长青的生命 。 我的父老乡亲的一日三餐也系在这小小茶尖上 , 年年围绕葱绿的茶事而日日飘香 。
要领略古茶树的妙处 , 自然要爬上澜沧江畔高耸入云的大山 , 走进密密麻麻的森林 。 面难‘横亘在你面前峻峭的山 , 面对挂在你面前陡陡的路 , 畏惧是没有用的 。 还是挽起裤管 , 憋足一股劲 , 朝山头攀登吧 。 登上山路 , 你会发现这路根本不像城市的马路 。 山路是山民们踏出来的羊肠小道 , 有的地方较平缓 , 有的地方直挂如绳 , 均是窄窄的沟槽一样的形状 , 间或有大石挡道其中 , 道旁不时交叉横挡着带刺的荆条 , 让你不能顺利通行 。 爬到山腰一个平缓处 , 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歇缓一会儿 , 林中的鸟儿送来清脆悦耳的鸣声 , 花香草香裹在一块儿直扑鼻孔 。
忽然 , 一汉子嘹亮的茶歌从山顶飘过树梢--“巧手采来嫩芽香 , 男女老少齐向前 , 风雨晨昏不辞苦 , 增产致富树摇钱 。 ”茶歌颤悠悠很瓷性地灌进你的耳朵 。 全身忽然来了劲头 , 起身又朝山顶攀援 。 坐在山顶眺望 , 蓝天上放牧着朵朵白云 , 村庄静静地伏卧在山下的土坳里;转身环顾 , 三面皆山 , 群峰争秀 , 郁郁葱葱 , 尽把古茶林丰姿展眼前 。
走进凤庆县永新团结村、河边村的大尖山、小尖山 , 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古茶树 。 大尖山、小尖山地处澜沧江次流域区 , 距澜沧江约140公里的大、口山梁 , 海拔在1900米至2660米之间 。 野生茶树生长面积约8000亩 , 约32000株 , 是真正意义上的古茶树群落 。 生长于大尖山熊窝边最大株茶树根部周长1.49米 , 直径0.45米 , 高20多米 , 到目前为止还保存着原始野生茶的品种基因 , 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