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摘要说明]中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谈中国茶艺美学 , 离不开谈中国茶 , 谈艺 , 谈美 。
首先让我们一同关注人类对美学的探索 。 在近代 , 德国哲学家康德建立了所谓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 。 康德毕生只写过两部美学论著 , 其一是他晚年及其理论之大成 , 力图打通天人合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下卷是《目的论判断批判》);其二则是在写前者27年前所写的《论崇高感和优美感》 , 属于前批判时期 。 康德那不以美学命名的美学理论体系主要建构于前者 。 康德之前 , 有唯理主义的鲍姆伽敦美学思想和经验主义的布尔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 。 前者认为美是完满 , 也就是善 。 后者认为美是社会生活中能引起爱和情欲的某些性质 , 带有功利主义特征 。 康德的美学 , 建立于与这两者的争论 。 同时完全推导于理论 , 并非像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源于文学艺术的探讨 。 康德为他的审美划出了一块独自的领域 , 即情绪 。 这情绪表现为认识和意志的中介体 , 就如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一样 。 美学是研究“鉴赏里的愉快” , 是研究无利益和无概念却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的愉快 。
综上所述 , 茶艺之美既是在与茶相关的人、事、物中所体验到的普通性和直接性的愉快 。 之于美这一事件 , 茶相当有包容性 , 无论是茶本身:干茶、茶汤、茶味 , 还是与茶相关的茶会、茶人、茶历史、茶故事 , 在在处处 , 都流露着茶所特有的美学特征 。 举一次茶事为例 , 参加茶事的过程中 , 首先鉴赏到茶境之美 , 茶室的设计、灯光、陈设等等无不传达出用心之美 , 如茶事设在野外 , 更可感受到与茶相应的自然之美;其次 , 主宾相见 , 可感受到礼仪之美;入坐时 , 可感受茶器之美;瀹茶时可感受茶色、香、味、形之美;茶事中的清谈可感受到语言与精神之美等等 。
从不同国家的茶会 , 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 , 不同的地域对茶、对美的追求与品味 。 如英式下午茶 , 轻雅闲淡 , 体现着英国人 , 尤其是英国淑女以茶相聚 , 高贵、优雅的意趣;土耳其人尤喜几人围坐 , 浓煮红茶 , 多加蜜糖 , 这样的饮茶 , 放在东方人的审美 , 是不可思议的 。 近代世界看待东方茶艺美学 , 对于日本茶艺的认可度相对高于中国茶艺 , 虽说日本茶艺乃是从中国东渡流传而来 , 但撇开主观因素而论 , 日本茶艺的确富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美学意韵 。 在日本 , 茶艺同传统的花道、弓道一样 , 被提到“道”的层面 。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旨趣 , 体现着东瀛遒劲枯高的审美 , 从日本茶道的发展以及日本茶人对茶的珍视 , 也确实体现着一种专注而认真的日本美 。
回到我们的语境 , 在中华民族浩翰的历史与庞大的文明中 , 中国茶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美呢?与其它民族的茶文化不同 , 中国茶 , 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 更是历史悠长、门类庞杂的中国文化的纽带与指向 。 在中国 , 茶联系起各阶层、各时代、各民族文化 , 同时 , 茶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用以悟道体道的方法乃至接引后人的精神指向 。 到了现、当代 , 中国茶又是中国人文化寻根的一条脐带 。 当然 , 很多专家批评现代的中国茶人没有像日本茶人那样忠实的记载与继承祖辈的茶道形式和茶文化 。 笔者认为 , 这也既是中国茶与日本茶不同的根本 。 日本茶道美学构建在模仿前人 , 追求向大宗匠、大宗师看齐 。 而中国茶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 也既是描摹自然 。 严格来说 , 中国茶并没有留下特别成体系的论著更不要提教育体系 , 然而细读中国文化典著 , 从《易经》、《中庸》、《诗经》、《六祖坛经》到民间小说话本 , 又有哪一本不是在说茶?哪一本没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茶境呢?与日本茶人的严谨、苛求比起来 , 中国历代茶人似乎更继承了“提锹随后 , 醉死即埋”的洒脱 , 中国茶文化 , 更注重茶或茶事中瞬间达到的交流 , 又更偏向对这种至高交流的“坐忘” 。 这不是一次茶事 , 或几辈茶人的观念所造就的 , 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所沉淀下来的 。 从宏观的角度大体说来 , 中国茶艺美学有以下四个境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