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品茗:此间普洱香四溢( 二 )


与陈先生喝茶 , 其中的一个小细节令人难忘:泡茶的时候 , 他拿出一个自制的竹片 , 小心从茶饼上取下所需的分量 。 而一般人 , 是直接掰一块下来的 。 他说这样就不会弄碎茶叶了 。 冲泡完的茶叶 , 他也从不丢弃 , 收集起来做花肥 , 或晒干做茶叶枕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是为茶叶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有灵性的茶叶 , 怎么可能不以芬芳回报这样爱它们、珍惜它们的人呢?
资深玩家 , 嗜茶如命
年轻的谢小姐同属茶界中人 , 她恋上茶的时间不算特别长 , 但她说从刚接触茶开始 , 一股亲切的茶香已经慢慢向她心里散溢 。 她认为 , 品茶是一个用心感受的过程 , 刚入茶门之时 , 从各方面了解茶道 , 但又保持一份个性 , 不刻意追逐等级 , 不束缚于条条框框之中便是最佳心态 。
“器为茶之父” , 玩家们对茶具的挑选自有一番心得 。 与茶结缘已数年的潘先生是位生意人 , 他对普洱可谓情有独钟 。 他介绍说 , 普洱属于黑茶 , 所以一般挑选比较深色的茶壶与之相配 。 他招呼我们喝茶 , 用的便是一个壁厚形高的紫砂茶壶 。 “因为普洱属老茶之列 , 茶味出得快 , 这样的茶壶能利用其形状上的优势减缓其散热的速度 , 让茶味更浓、维持时间更长 。 另外 , 紫砂壶又以其吸附性著称 , 这就很适合吸走高温下泡出的茶的陈味 。 ”而茶桌上的两个壶和数个茶杯也有其特到之处 。 其中一个壶盛着开水用来冲茶 , 另一个壶则专门装茶汤 , 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因浸泡时间过长茶味散走 。 而配合普洱适宜大口喝的特性 , 所配的茶杯也比较大 , 颇具特色 。
另一位普洱玩家梁先生 , 从一个对茶一无所知的门外人 , 晋身为玩家中的少数顶级人物之一 , 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 。 他说自己是个对事物特别执着的人 , 一旦对某样东西感兴趣 , 就一定要刨根问底地弄个清楚透彻 。 一谈起普洱 , 他就滔滔不绝 , 从产地、历史、发展 , 到品质、口味、价值 , 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 当然 , 这是和长期接触和研究分不开的 。 “我一开始也上过很多次当啦 。 ”他笑说 , “不过现在就绝对不会啦 。 ”
爱上普洱 , 开始是因为它对身体极有益处 。 直到今天 , 梁先生都坚持每天饮用普洱茶 , 并因此戒掉了烟酒 , 身体也就健康了许多 。 其次 , 在他看来研究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 。 研究越是深入 , 就越觉得它魅力无穷 。 另外 , 收藏普洱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 梁先生的收藏 , 市价就已经上涨了六倍多 。
收藏普洱以来 , 梁先生觉得自己的性情已被茶改变了很多 , 也有不少切身感受 。 说起品尝普洱 , 他打了个十分贴切的比方:六年的普洱 , 颜色艳红 , 感觉就像一个青年 , 活泼 , 热切;十九年的普洱 , 则是人到中年 , 色彩由淡转浓 , 性情收敛了很多 , 温和、滋润;至于四十年的普洱 , 它的颜色深不可测 , 宛如一个老年的智者 , 有丰富的人生体验 , 醇厚而且回味无穷 。
相关链接———普洱茶小知识
一大误区:普洱茶越陈越好
市场上研究普洱茶的书中 , 常常可以看到“普洱茶越陈越好”这句话 。 实际上这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 首先要区分生茶和熟茶 。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老茶一般以生茶为主 。 有些不法茶商用低价散茶在高温高湿下做发水普洱茶 , 这样的茶把茶叶过分发酵 , 并且助长昆虫、细菌的孽生 。
其次 , 要辨别普洱的储藏位置 。 干仓指茶叶在温度、湿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为了获取利润 , 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速陈化 。 干仓普洱茶条索紧结 , 发酵均匀 , 油光润泽 , 用手轻敲茶饼 , 声音清脆利索 。 湿仓则颜色暗淡无光泽 , 表面披白霜或有霉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