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茶

黄小茶是指以采摘1芽1叶至1芽3叶之间的鲜叶,按照黄茶加工工艺制成的黄茶,统称黄小茶 。 其中霍山黄芽、沩山毛尖、北港毛尖、远安鹿苑茶、平阳黄汤及海马官茶等产量大、品质佳,是消费者心中质优价廉的黄茶 。
(一)霍山黄芽霍山黄芽生产年代久远,据当地考证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 《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 。 查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制志·物产》记有“《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 ”经考证,《史记》并未发现此记载 。 但李肇《国史补》中有:“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的记载,是为史料中“黄茶”之名的首现 。 此处所称的“霍山黄芽”,亦可能是鲜叶呈嫩黄色,按绿茶制法的黄茶 。 如今已按现代的黄茶闷黄工艺加工的霍山黄芽 。
霍山黄芽产区都在大别山北麓,山峰绵延,重峦叠嶂 。 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就坐落在霍山境内 。 茶区水资源丰富,因三河一水(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以及佛子岭水库)之润泽,故终日多雾 。 霍山黄芽产区年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00毫米,土壤肥沃,环境宜茶 。
1.品质特征 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微黄披毫 。 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微黄明亮 。
2.采制方法(1)鲜叶采摘标准及要求采摘要求:霍山黄芽分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5个等级 。 其中特一级,1芽1叶初展≥90%;特二级,1芽1叶初展≥80%;一级,1芽1叶≥70%,1芽2叶≤30%;二级,1芽2叶≥50%;三级,l芽2叶≥40% 。
鲜叶采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采,分期分批采,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防止芽叶红蒂,影响质量 。 采摘时,要求芽叶形状、大小、色泽一致 。 高档茶要“四不采”,即:无芽不采、虫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芽不采 。
(2)霍山黄芽手工制作技术霍山黄芽手工制作工艺流程:摊放→杀青(做形)→摊晾→初烘→闷黄→复烘→摊放→拣剔→复火等工序 。
①摊放 鲜叶采回后要把鲜叶薄摊在团簸内,厚5厘米左右 。 晴天无露水叶摊放2~3小时,阴雨天鲜叶应摊放5小时,以散发青草气和表面水分,待芽叶发出清香即可付制 。
②杀青(做形)分生锅、熟锅 。
生锅主要是起杀青作用 。 要求高温、快炒,锅温120℃~130℃ 。 投叶前应在锅内涂上少许制茶专用油,用布擦拭锅面,使锅面保持润滑 。 待青烟消失,再投叶,每锅投叶量20~30克,以鲜叶下锅后有炒芝麻声为度 。 用特制的小芒花扫把将鲜叶在锅内呈三角形挑、拨、翻、炒,经2~3分钟,待鲜叶充分散发水分、直至叶质柔软转入熟锅 。
熟锅主要是做形 。 锅温90℃左右,用小芒花扫把将杀青叶在锅内挑、拨、翻、炒,按同一方向运动,进行拨、抖结合 。 手要用暗力,炒至叶身皱缩、芽稍挺直、形似雀舌、发出清香、约五成干时为最佳出锅时机 。
③摊晾 杀青叶下锅后应及时摊晾,时间15~20分钟,摊放厚度1厘米左右,待芽叶冷后回软即可上烘 。
④初烘 用竹制烘笼烘焙 。 烘顶温度120℃左右,每烘笼投叶量2~4锅杀青叶,高温、勤翻、快烘,烘至茶叶稍有刺手感、六七成干时下烘 。
⑤闷黄 闷黄是霍山黄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 初烘后的茶叶,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6厘米左右 。 面上覆盖八成干的棉布,放置8~10小时,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 。 然后剔去粗片,杂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