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 , 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 。 从香港到台湾 , 从台湾到东南亚 , 再到大陆 , 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 , 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 。 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 , 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 , 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 , 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 。 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 , 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 , 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 。 近两年 , 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 , 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 。 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 ,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 , 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廖奇伟老先生和茶叶打交道几十年 , 主编了《安化茶叶志》 , 对这一产品相当了解 。 笔者为此专门采访过他 , 根据他的意见 , 笔者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 , 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 。 茶树长于阳崖阴林 , 安化崇山峻岭 , 山脉延绵 , 云雾缭绕 , 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 。 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 , 叶片柔软肥厚 , 可塑性大 , 极利于加工 。 另外 , 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 ,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 。 在此基础上 , 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 , 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 , 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 第二 , 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 , 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 , 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 。 它用篾片捆压 , 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 , 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 。 甚至用篾都有讲究 , 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 , 韧性弹性俱佳方可 。 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 , 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 。 蓼叶以外衬以棕叶 , 可防水防潮 , 保护品质 。 第三 , 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 , 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 。 粗制形成黑毛茶 , 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 。 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 , 蒸、装、勒、踩、凉置 , 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 , 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 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 , 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 , 造成独有的高香 。 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 , 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 。 即使现在的普洱 ,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 , 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
如果要上溯源头 , 千两茶诞生才140年 , 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 。 用八字概括 , 叫做“道光百两 , 同治千两” 。 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 , 其紧致细密 , 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 。 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 , 七年后为人捞起 , 其芯仍然干燥如旧 , 色香味无损于品饮 。 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 , 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 , 汤色透亮如琥珀 , 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 , 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 , 饮之通体舒泰 。 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 , 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 。 其香有樟香、兰香、枣香之别 , 前者为上 , 后者为下 , 梯次以降 。 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 它重约37公斤 , 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 , 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 。 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 , 谓之“内圣外王” 。 和选料嫩度要求高的贡茶 , 如安化芽尖和天尖、普洱贡茶不同 , 千两原料成熟而粗糙 , 主要供给以肉食为主的边区少数民族饮用 , 值本低廉 。 这个“草根的”产品 , 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酵后 , 终成大器 。 回首来看它的产地 , 也是“王迹之兴 , 起于闾巷”了 。
推荐阅读
- 古董茶和同庆老圆茶
- [茶史钩沉]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 什么是茶叶拼配?什么是茶叶茶叶拼配技术?
- 安溪茶机将引领茶叶包装的革新
- 新茶园施用绿肥应注意哪些问题
- 山茶花后抓四管
- 建立生态茶园,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
- 黑茶的加工
- 黑茶加工及品质
- 发烧感冒的人不宜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