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唐宋时期──煎茶茶艺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 《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 (一) 煎茶茶艺
煎茶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 井,取汲多者 。 "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 。 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 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 "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 。 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 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 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 "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 。 "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 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 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 。 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 ……"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 。 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伟蒙、齐己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
(二) 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 至七,行五碗 。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 "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 。 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 。 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 。 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上艹下三个田字]跻岩,引[纟亘]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 。 "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 。 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 "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
推荐阅读
- 一 茶学小识:中华茶艺简史总说
- 牡丹冬天这样养,第二年开的更美!
- 连载 茶故事二:太平猴魁
- 《茶经》 二之具
- 高山茶品质好坏的二个因素
- 艾未未雕塑作品“十二生肖兽首”欣赏
- 十二种健康和营养的茶食谱
- 小品迎春盆景如何换盆并进行二次整形
- 茶之八难九香九德
- 明朝时期的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