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历史虽然不长 , 但是 , 隋代统一全国后 , 为茶业的进一步南北交流和茶业重心的进一步东移 , 奠定了基础 。 特别是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修凿 , 对促进唐代的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⑴唐代茶叶产地自唐代始 , 茶叶的产地快速增加 , 到中唐时期最为兴盛 。 正如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的:“至开元、天宝之间 , 稍稍有茶 , 至德 , 大历遂多 , 建中已后盛矣” 。 开元、天宝之间 , 即公元713—756年 , 至德、大历间 , 即公元756—779年 。 建中即公元780—783年 。
陆羽《茶经》中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 。 其“八之出”中载有八个产茶区 , 一个郡 , 四十二个州 。
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 , 金州 , 梁州);淮南光州、义阳郡 , 舒州 , 寿州 , 蕲州 , 黄州;浙西湖州 , 常州 , 杭州 , 睦州 , 歙州 , 润州 , 苏州;剑南彭州 , 绵州 , 蜀州 , 邛州 , 雅州 , 泸州 , 眉州 , 汉州;浙东越州 , 明州 , 婺州 , 台州;黔中思州 , 播州 , 费州 , 夷州;江南鄂州 , 袁州 , 吉州;岭南福州 , 建州 , 韶州 , 象州 。
【上 隋唐五代茶文化】陆羽例举的这些茶叶产地 , 只是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所列出的典型和代表 , 而不是全部产地 。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 , 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最北处 , 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 从总体上看 , 唐代的茶叶产地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似的局面 。
⑵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生产的大发展 , 反映出消费的需求在增大 , 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 , 累日不食犹得 , 不得一日无茶” 。 说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 都已嗜茶成俗 , 而西北及中原地区不产茶 , 因而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就空前地发展起来了 。
由于茶叶的利润很可观 , 引发了许多人都来种茶卖茶 。 《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述到:“元和(806—820)以前 , 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 是以蒙顶前后之人 , 竟栽茶以规厚利 。 不数十年间 , 遂斯安草市 , 岁出千万斤” 。
全国在此时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叶贸易集散地 。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老大嫁作商人妇 , 商人重利轻别离 。 前月浮梁买茶去 , 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诗句 。 《元和郡县图志》也有“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 , 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 。 都证明了浮梁(即今江西景德镇)是当时东南的最大茶叶集散地 。
唐代茶叶贸易的极大发展 , 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 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高 。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的入贡 , 突出表明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我国贡茶的历史很早 , 但专门设立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 , 规定贡焙首批贡茶必须在每年清明皇室祭祀前送到 , 还是在唐代中期开始的 。 原先的湖州长城(今长兴)和常州义兴(今宜兴)贡焙 , 只是一般的贡茶制作场所 。 后来 , 由于陆羽的推荐 , 试贡后受到皇帝的喜好 , 因此 , 成为定制 , 制茶技术在此间也产生了很大的飞跃 。
到了贞元(785—805)以后 , 单单长兴一个地方 , 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 , 历经一个月时间 。 此地不但茶叶质量很好 , 而且数量也很大 ,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全国茶叶的发展 。
推荐阅读
- 中 隋唐五代茶文化
- 下 隋唐五代茶文化
- 松果上缠绕纱线 超简单秋天装饰品的制作方法
- 腊板鸭炖酸菜
- 济南:新茶集中上市当心陈茶翻新
- 什么时候喝茶最好?饭后马上喝茶等于喝了毒药
- 肉末浇上海青的做法 肉末浇上海青怎么做
- 上汤菜心的做法 上汤菜心怎么做
- 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
- 越吃越上瘾的香辣掌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