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茯茶-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历史里程碑


陕西泾阳茯茶-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历史里程碑

文章插图

陕西泾阳茯茶: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历史里程碑自古以来 , 岭北就没有种过茶 。 这意味着秦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 , 而茶树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 在秦岭以北的地区很难生存 , 所以当然不会产茶 。 但是 , 还有这句话的后半句:‘唯泾阳产砖茶 。 ’据说秦岭以北的泾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出产茯砖茶 。 泾阳茯茶有近千年的历史 。 盛于宋代 , 盛于明清、民国 。 几百年来 , 它和粮、奶、肉一起 , 成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必需品 。 而且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 , 出口到中亚和西亚各国 。 这是茶界的一朵奇葩 。 泾阳茯茶与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关系茶叶原产于中国四川 。 这个传说起源于神农时代 。 中国西南地区是重要的茶叶产区 , 因此商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 形成了交通要道和民间国际贸易通道——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西南边疆的茶马贸易 , 兴盛于明清时期 。 在中国腹地 , 民间社会和军事战役需要大量骡马 , 供不应求;西藏 , 四川 , 云南的边境地产是匹好马 。 于是 , 一种可互换的贸易——茶马贸易就这样产生了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日益繁荣 , 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路线:陕甘线、陕康藏线(民间称为山口路 , 川藏线是其中的一部分)、滇藏线 , 连接四川、云南、西藏 , 伸入南亚 , 到达西亚、西非的红海沿岸 。 当然 , 中国历史上的茶马交易方式 , 以及中国茶叶在海外的传播 , 并不是西南地区独有的 。 据史料记载 , 中国茶叶最早在海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 当时 , 中国商人通过与蒙古边境的茶叶易货贸易向中亚出口茶叶 。 从唐代开始 , 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茶马贸易 。 唐肃宗到德意志时期 , 蒙古回鹘地区带动了马茶市场 ,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先河 。 北宋时期 , 为了国防需要 , 在马匹丰富的西北地区进行茶马贸易 , 以换取战马 。 ‘茶马互市’涉及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的关系 , 交易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差价和利润 , 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 因此 , 这使得‘茶马互市’在北宋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 , 以茶治边的政策应运而生 。 《宋会要食货》录3360‘以偏教设互市之法 , 原意为制人于远方’ 。 通过‘茶马互市’ , 边民和朝廷都能从中获利 , 朝廷也能安抚边民 , 统治边民 , 稳定边境 。 可谓一石多鸟 。 泾阳地处陕甘茶马古道的枢纽 , 是茶叶西行改回马的要道 。 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贸易的路线 , 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 。 到唐代 , 陕甘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相连 , 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 古丝绸之路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三大类 , 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丝绸、瓷器、茶叶 。 茶叶主要是泾阳茯砖茶 。 隋唐时期 , 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 , 茶叶通过茶马贸易的方式运往西亚、北亚、阿拉伯等国 , 最终到达俄罗斯和欧洲各国 。 泾阳茯砖茶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神秘茶叶”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黑金” 。 茶叶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 成为富阳茯砖茶的诞生因素 。 泾阳地处秦岭北麓 , 不种茶 。 泾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关中腹地 , 紧邻古都咸阳和长安 , 自古以来就是三福之地 , 是北京和都城的重地;自古以来 , 由于秦岭的阻隔 , 陆路运输困难 , 所以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 。 泾河下游水面广阔 , 泾阳县上游为郑国渠之首 , 秦时开通 。 所以 , 交通区位重要;泾阳不仅处于东西丝绸之路的起点 , 而且处于中国南北地区的中间 , 因此成为东西、南北货运贸易的必经之地 。 自汉代以来 , 泾阳已成为中原官茶的集散地 。 在漫长的经销、加工、生产岁月中 , 茶商偶尔会发现‘金花’(即茯茶中的‘金星点’)从加工茶中长出 。 冲泡后 , 茶的口感和功效明显提高 。 由于‘金花菌’在红茶二次发酵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 , 使原红茶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 。 在此基础上 , 人们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制作工艺并定型 ,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泾阳茶产品 。 宋神宗熙宁年间 , 朝廷在四川设立‘茶马司’ , 将四川每年的大部分茶叶运往甘青 , 并设立了数百个茶场和数十个马场 。 规定名茶只能买马 , 不能挪作他用 。 泾阳出现了茯茶(散茶) , 恰好是在这个时期 。 泾阳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 。 到了泾阳后 , 要改水路上岸 。 为了方便运输 , 必须在泾阳单独检验加工 , 压缩成茯砖茶 , 再出口 。 因此 , 泾阳成为茶叶加工和运输的枢纽 。 福知到西方的茶叶运输主要依靠骆驼和马匹 , 交换的主要产品是青烟、甘甜、青绿的皮毛、药材、香料和珠宝等 。 茶叶由南向北运到泾阳后 , 带回来的主要是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泾阳加工的皮货、泾阳生产的中药材和硝、棉布 。 后来 , 随着商品生产和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 经过泾阳的茶叶数量越来越多 , 使得茶叶向西运输问题突出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增加客流量 , 茶商们尝试改进茶叶包装 , 压缩茶量 , 建造砖茶 。 于是‘泾阳茯砖茶’诞生了 。 泾阳茯砖茶的形成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前后 。 所以有‘自古岭北不种茶 , 泾阳只产砖茶’ 。 说出来 。 明清时期是泾阳富阳砖茶发展的鼎盛时期 。 《泾阳县志》包含3360 '清朝雍正年间 , 景逸是商贾云集的地区' 。 泾阳有131家商号 , 其中86家是经营茯砖茶的商人 , 平均每户年销售量约为300-500吨 。 据吕坤《秦疆治略》记载 , ‘泾阳县有官茶入关 , 运至茶店 , 分别查验 , 运至西域验茶’的有一万多人 。 当时泾阳县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茶店、茶馆、作坊、茶铺 , 非常热闹 。 白天人潮如海 , 交通繁忙 , 到了晚上 , 灯火辉煌 , 歌舞升平 , 一派繁荣景象 。 泾阳茯砖茶——地理位置与和谐的完美结晶——泾阳茯茶工艺复杂 , 多达29道工序 。 其体紧实 , 色黑褐油润 , 金花茂盛 , 木耳四溢 , 茶汤橙黄明亮 , 滋味醇厚绵长 。 生活在中国西北沙漠、戈壁、高原等高寒地区的游牧民族 , 他们的主食是牛羊肉和奶酪 。 在缺乏蔬菜和水果的自然情况下 , 茶则成了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 。 自古以来 , 西北地区就有‘一日无茶则滞 , 三日无茶则痛’和‘食不果茶’的说法 。 泾阳茯砖茶与粮、奶、肉一道 , 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必需品 , 被誉为‘生命之茶’ 。 现代科学证明 , 泾阳茯茶非常适合高山地区和高脂肪饮食地区的人们饮用 。 能提高人体对脂肪类食物的吸收利用 , 达到降脂减肥、健脾养胃、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的功效 。 按照中国茶叶的基本分类 , 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红茶六大类 。 泾阳茯砖茶属于红茶 。 在中国1000多种茶产品中 , 只有一种有益的曲霉——‘金花菌’在泾阳茯砖茶产品中生长繁殖 。 现代生物学家称之为“冠突散囊菌” 。 “金华蘑菇”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 ,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泾阳茯茶还有一句神奇的话——“三无制”:‘无泾阳水、泾阳人、泾阳气候’不成 , 即三个不可复制的条件 。 原因如下:第一 , 泾阳的水质pH值和矿物质正好适合‘金花菌’的生长发育 。 第二 , 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 , 位于俞晔和泾河下游之间 。 北面有两座山 , 南面是嶙峋的山和北中山 , 地势低洼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 既有关中气候特点 , 又有湿地气候特点 。 这也适合‘金花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第三 , 技术因素 , 也就是人的因素 。 包括制作工艺 , 炒茶的温度和含水量 , 开花的温度 , 砖体的紧密程度等 。 古代没有温度计和干湿表 , 全靠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 。 千百年来 , 很多人试图把泾阳茯砖茶的制作技术引进到其他地方 , 但都失败了 。 虽然没有种茶的时间 , 但是泾阳有茶叶中转的优势 。 而且充分发挥了人类和谐的优势——中国劳动人民勇于发现、勇于总结、勤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 古代劳动人民克服了天气的天然缺陷 , 充分发挥了地理位置和人文和谐的叠加效应 , 并将其放大 , 使泾阳这个不产茶的地方名茶海内外 , 成为世界茶业中的一朵艳丽之花 。 北方有丝绸之路 , 南方有茶马古道 。 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 也传播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