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洱茶名称的来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 , 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 , 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 , 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
明万历年未年 , 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 , 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 , 非其地不产也 , 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 , 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 , 犹无茗也 。 昆明之太华 , 其雷声初动者 , 色香不下松萝 , 但揉不匀细耳 。 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 , 值亦不廉 。 士庶所用 , 皆普茶也 , 蒸而成团 , 瀹作草气 , 差胜饮水耳” , 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
从“士庶所用 , 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 , 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 , 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 , 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 , 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
其后 , 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 , 西蕃市之 。 ”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 , 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 , 制法为“蒸之成团” , 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 。 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 。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 , 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 , 行二日车里之普耳 , 此处产茶 。 一山耸秀 , 名为光山 。 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 ” , 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 。 其上产茶 , 性温味香 , 名普洱茶 。
至此可知 , “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 , 其名随地名更替 , 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 , 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 。 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 , 但技术有待提高 。
三、普洱贡茶的辉煌明太祖朱元璋历行“茶马政策” , 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诏“废团茶 , 兴叶茶” , 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 。 但云南地处边垂 , 未经中原统治 , 并未受其影响 。
至明末清初 , 西南各省屡遭兵燹战乱 , 清人挥兵南下平定三藩之乱后 , 重建统治秩序 , 恢复和发展原有的农业生产 , 又一次带来中原先进的制(炒)茶技术 。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后 , 云南各地先后收归清政府统治 ,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 清政府指派的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于宁洱 , 列普洱茶为贡茶 , 献于皇室 , 使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
清人倪蜕于《滇云历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记载:“雍正七年己酉 , 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 , 以通判司其事 。 六大山产茶 , 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 , 各贩於普洱 , 上纳税课转行 , 由来久矣 。 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 , 议设总茶店 , 以笼其利权 。 于是通判朱绣上议 , 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 , 逗遛复入者俱枷责押回 。 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 , 领给价值 , 私相买卖者罪之 。 稽查严密 , 民甚难堪 。 又商贩先价后茶 , 通融得济 , 官民交易 , 缓急不通 。 且茶山之于思茅 , 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 , 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 , 人役使费繁多 , 轻戥重秤 , 又所难免 , 然则百斤之价 , 得半而止矣 。 若夫远户 , 经月往来 , 小货零星无几 , 加以如前弊孔 , 能不空手而归? 小民生生之计 , 只有此茶 , 不以为资 , 又以为累 。 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 , 武官挟之以生息 , 则截其根 , 赭其山 , 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 ”
推荐阅读
- 甜面包的做法
- 茶馆:泡出来的历史
- 下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
- 瀑布仙茗的发展史
- 中国茶曾是斗富的法宝
- 鲜虾白玉汤的做法
- 枣浆牛奶吐司的做法
- 如何运用函数计算销售额的中间值
- 香煎五花肉的做法
- 如何运用函数计算零件质量系数的平均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