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炒出极品茶


手工炒出极品茶

文章插图

【手工炒出极品茶】 制茶高级技术人员正为精选出来的上好茶叶进行“杀青”,这是决定茶叶质量好坏的关键程序,要求对火候和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 。 陈飞摄
“手提竹篮上茶山,十指尖尖采茶忙,顾不得与郎补衣衫 。 ”时下正是各地茶场最忙碌的时候 。 采访人员近日走访发现,因手工炒茶产量太低,加上今年QS认证制度对制茶杀青、烘干等工序下了硬性指标,机械制茶已逐渐代替人工 。 一方面,真正上好的茶只能是手工炒出来的;一方面,茶厂趋利必须批量生产应对市场需求 。 当手工炒茶遭遇批量产尴尬,这门老手艺是否注定成为观赏性技艺?
从采茶到制茶一点不能马虎
金井茶厂总经理周宇告诉采访人员,采茶讲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采茶者最好是年轻女孩 。 特别是上等茶,对时间要求极紧,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芽与叶分离的短时间内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 。 清明前后是采茶的关键期,否则嫩芽一天一天往外爆,不采易老 。
第二步就是萎调 。 在竹篾筐中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叶上不能叠叶,在阴凉通风的房间放上8至10小时后即可 。 “杀青”是整个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锈钢电炒锅,因为“茶叶极易吸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叶的都是没有异味的竹篾筐 。 ”电炒锅的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左右时,茶叶即可均匀洒入 。 翻锅讲究对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处,炒上等好茶时,得是20年以上炒茶经验的男技师 。 王仲清是金井茶厂有26年“炒龄”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在抖、推、甩变换手势间,嫩绿的青叶在锅底发出轻微的嗞嗞声,5分钟后,清醇的茶香开始弥漫 。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个芽一个芽次第摊开,至全部冷却后,分拣出不好的芽叶,再重放入锅中,开始“做型” 。 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就像手里有个嫩毛毛样,要格外小心 。 ”王仲清这样比喻 。 最后一道工序是“提毫”,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辅以轻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 。 如不提毫,则茶叶仅为墨绿色,全无灵动之气 。
手工炒极品毛尖每年仅500克
尽管茶的手工艺耐人品味,采访人员采访中却得知,如今大多废止了手工炒制 。 “我们每天要做几吨茶叶,手工炒哪里做得出来哟!”由于要批量生产应对市场需求,尤其是在生产旺季供不应求,很多茶叶都是由机器烘炒而来 。 “我们真正用手工炒的只有极品毛尖,每年也就500克吧,多半是用来参加全国性赛事的 。 ”据悉,此种极品毛尖售价高达1.2万元/500克,而在去年的一个拍卖会上,金井茶厂的手工炒极品毛尖,更拍出6.38万元/500克的高价 。
在机械化、产业化时代,手工操作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空间?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制茶手艺更像一个“末落贵族”,而这种充满文化底蕴的手艺传承,又必定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 在苏州等一些产茶地,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通过制定在炒茶环节上推行师傅带徒弟的工艺传承等制度,让“炒茶王”们的手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代代流传 。
茶手艺与旅游联姻或成双赢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在生产规模化的同时,茶文化、茶手艺完全可以与其他产业结合,进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 。 4月初,在苏州等地就兴起了“茶旅游”热 。 连片的茶园里,游客采茶摘叶,并体验拣茶、炒茶的全过程 。 采访人员抛出这个话题时,周宇捧出一本《百里茶廓茶叶博览园规划》,他说,这个问题他也想到了,斥资1亿元的茶叶博览园着手开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辟出一间厂房,游人来了可以在师傅引导下,自采、自拣、自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