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茶叶的发展:现代茶叶科技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起, 茶业科技始得过且以复苏和发展, 不少茶叶研究机构相继恢复, 特别是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茶业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 。
这个时期, 大体经历了复苏, 起步以至取得众多成就的几个阶段 。
(1)茶业科技的复苏
1950—1957年期间, 茶业科技试验工作主要由设有茶业专修科的大专院校、农林部所属的关部门、中国茶叶总公司、部分茶业试验场及有关单位分别进行 。
当时, 我国茶业科技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 所以着重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是推广适用技术, 恳复荒芜茶园, 提高制茶技术和传授改制技术, 发动能工巧匠, 努力使炒茶实现工具化和半机械化,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第二, 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 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下厂;第二, 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 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下厂, 宣传和传授科技知识;第三, 围绕提高茶叶质量, 改变茶园低产面貌进行研究工作;第四, 恢复和新建试验机构 。
1950年, 安徽省祁门茶业改良场改名为“祁门茶叶实验改良场”, 场址设在祁门平里、以试验、示范为宗旨, 属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领导 。 1952划归安徽农业厅领导, 场部迁到县内城区, 重新规划, 添置图书, 增加设备, 逐步开展了研究工作 。 1955年又改名为“祁门茶叶试验场”, 成为专业茶业科研机构, 贯彻以科研为主, 科研与生产示范结合的方针 。 1951年1月四川省农业厅灌县茶叶改良场改为“四川省灌县茶叶试验场” 。 同时, 云南省成立“云南省农业厅佛海茶叶试验场”, 1953年又改名“云南思茅专署茶叶科学研究所” 。 1952年湖南省将原“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定名为“湖南省农林厅高桥分场”, 至1955年又改名为“湖南省农林高桥茶叶试验站” 。 1952年7月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改建为“福建省福安茶叶试验站” 。 1953年, 贵州省将湄潭实验茶场改建为“贵州省茶叶试验站”, 归属省农业厅领导 。 同年, 江西省成立了“修水茶叶试验站” 。 在1956年前后, 不少产茶区也成立茶叶试验场, 如浙江余杭茶叶试验场, 江西省婺源县茶叶实验场, 浙江三界茶叶试验场, 四川省雅安茶叶试验站等等 。 这些研究机构的恢复和新建, 促进了中国茶业科技事业:使中国有了一批茶叶科研机构, 建立了一支科技骨干队伍;开展了科学实验, 取得了一批成果;编纂出版了《中国茶讯》、《茶叶导报》等刊物和小册子, 宣传和推广了技术;培训了一批基层技术力量, 为中国的茶业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 。
(2)现代茶业科技的起步
1957年, 经国家批准, 由蒋芸生、李联标、庄晚芳等人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1958年10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成立 。 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茶叶研究机构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的茶业科学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使中国茶叶科技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各省茶研究及有关研究茶叶的单位一起, 共同迎接现代化时代的挑战 。
1959年4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首次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 会议提出了“高产、优质、机械化”为茶叶科学的研究重点, 同时明确了中国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与各省所(站)的业务指导关系 。 1960年3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国家长远规划, 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茶叶科学工作会议, 会同各省所(站)制订了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十年发展规划, 进一步制订了茶叶科技方针, 规定把改造老茶园, 有计划建立新茶园, 扩大面积, 提高品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茶叶科学研究重点 。 1962年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主要研究讨论茶叶科学的长远发展规划 。 中国茶叶科学研究走上了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