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茶叶的发展:现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 近四十年来, 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但也不是一帆风顺 。 由于长时期来茶叶列为二类农副产品, 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产品统购包销, 统一定价, 统一调拔, 统一出口, 计划供应, 这虽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茶叶市场长期来属于卖方市场, 以致产供销之间分离脱节, 市场机制得不到发展, 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 。 1978年至1982年, 茶叶产量增加渐快, 丰富了市场货源, 开始取消了计划供应, 实行内销市场全部敞开, 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并向“统购包销、独家经营”的流通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以后一度在局部地区出现茶叶滞销、积压和生产徘徊的局面 。 1984年开始, 由于取消茶叶统购包销制度, 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 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 实行议购销 。 之后, 茶叶市场逐步开放, 发展了横向联系和多口岸经营, 推行了多渠道, 少环节, 开放式的新型流通体制, 从而加速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 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 出口数量和创汇能力不断增加 。 1988年全国茶叶出口达20.6%万吨, 比1950年增长6.8倍, 平均每年增长17.0% 。 同期内仅大陆出口茶创汇额就达3.9亿美元, 比1950年增长47倍 。
反映了我国茶叶外贸是稳步发展的, 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 在多口岸经营条件下发展速度更快, 1988年茶叶出口量和创汇值, 分别比1980年增加83.%和53.5% 。
第二, 形成和发展了茶叶贸易网络, 不断拓宽了市场 。 我国茶叶贸易采取专业公司统一经营, 直接出口的方式 。 自1950年成立发展到现今18处省级茶叶进出口公司, 下属还有许多公司, 负责茶叶购销的商业网点更是遍布全国各个茶区 。 外贸机构方面, 50年代起就派茶叶贸易代表长驻伦敦, 并在英、法、日、美、加拿大、巴基斯坦、苏联、联邦德国及港澳地区等设立茶叶贸易机构, 中国驻100多个国家的商务处也多承担茶叶贸易业务 。 茶叶贸易网络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外贸, 拓宽了茶叶市场 。 据不完全统计, 国外市场已由50年代的10余个发展到现在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苏联、美国、摩洛哥和香港, 年销量达2万吨以上, 英国和波兰年销量在万吨以上, 年销量达千吨以上的也有28个国家和地区 。 我国与五大洲的众多客商建立了长期茶叶贸易关系 。 在主销地区不举办华茶展销会等多样形式的推销活动, 提高了茶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 。
第三, 国内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中国茶叶在过去较长时期内, 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 国家统一定价, 产品统购包销, 消费水平增长不快 。 70年代后, 茶叶从计划限量供应逐步敞开 。 1984年开始彻底放开, 实行议购议销, 同时积极开拓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市场, 大城市中销售网点也相继恢复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 。 1988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消费茶叶0.34公斤, 虽然仍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0.48公斤的水平, 但内销总量却比1950年提高了76倍 。
第四, 茶类结构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 初步统计, 1950年时全国茶叶产量中红茶占10.2%, 绿茶(包括花茶胚)约占48.7%, 而乌龙茶仅有0.3%, 紧压茶类占40.8%, 由于世界市场上茶叶贸易量中90%左右为红茶, 特别是对红茶碎茶需求更殷;加之, 日本市场的中国乌龙茶热, 以及不少地区出现的花茶叶嗜好等, 因此根据这些市场变化, 研究需求导向, 逐步调整了茶类结构, 积极发展了红碎茶, 有计划地组织乌龙茶和花茶的生产, 努力提高绿茶品质, 在巩固并发展绿茶市场的同时, 大力推销其他茶类, 促使近年茶叶出口总量中, 红茶的比例超过了50%, 乌龙茶和花茶的比重也大大提高, 从而扩大出品量, 提高了创汇能力 。
推荐阅读
- 近代茶叶的发展:现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
- 近代茶叶的发展:茶叶生产和贸易
- 工夫茶的演变
- 近代茶叶的发展: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 波音达的外貌特征性格
- 电烫卷猫多少钱一只
- 东奇尼猫寿命多久
- 中亚牧羊犬哪种颜色好
- 墨西哥无毛犬的生活习性
- 购买法国狼犬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