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茶叶的发展: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中国茶区平面分布在北纬18—37º , 东经94—122º的广阔范围内 , 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台湾、山东、西藏、甘肃、海南等19个省区的上千个县(市) 。 寺跨6个气候带 , 即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日温带 , 各地在土壤、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在垂直分布上 , 茶树最高种植在生海拔2600米高地上 , 而最低仅距海平面几十米或百米 , 同样构成了土壤、水热、地物等差异 。 地域的差异 , 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
在不同地区 , 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 , 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 , 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 。
【近代茶叶的发展: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茶叶生产的发展 , 除受上述述诸因子的制约外 , 还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输、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 茶区属于经济概念 。 它的划分是要在国家总的发展生产方针指导下 , 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 , 注意行政区域的基本完整来考虑的 。 我国茶区辽阔 , 茶类繁多 , 茶树品种丰富 , 加之地形复杂 , 因此 , 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 , 即一级茶区 , 系全国性划分 , 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 , 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 , 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 , 系由各地县划分 , 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 目前 , 国家一级分为4个茶区 , 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
江北茶区 南起长江 , 北至秦岭、淮河 , 西起大巴山 , 东至山东半岛 , 包括甘南、陕南、淮河 , 西起大巴山 , 东至山东半岛 , 包括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 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
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 , 茶区多为黄棕土 , 这类土壤常出现粘盘层;部分茶区为棕壤;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 。 与其它茶区相比 , 气温低 , 积温少 , 茶树新梢生长期短 , 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5℃以下 , ≧10℃的积温在4500—5200℃ , 无霜期200—250天 , 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在-10℃ , 个别地区可达-15℃ , 因此 , 茶树冻害严重 。 江北茶区的不少地方 , 因昼夜温度差异大 , 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 , 适制绿茶 , 香高味浓 。 降水量偏少 , 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 , 个别地方更少 。 四季降水不均 , 夏季多而冬季少 。 全区干燥指数在0.75—1.00 , 空气相对湿度约75% 。 植被系绿阔叶树 , 夹杂针叶树种 。 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咱和小叶种 。
江北茶区中不少地区种茶的不利条件是冬季既旱又冻 , 致使茶树遭受旱两害 , 生长发育受阻 , 因此 , 江北茶区在发展茶叶生产时要特别慎重 。
江南茶区 , 在长江以南 , 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 , 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皖南和苏南等地 。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山地区 , 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 , 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 , 几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产区 。 江南茶区基本上为红壤 , 部分为黄壤 。 土壤酸碱度一般在5.5—5.5 。 有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壤 , 以及一些高山茶园土壤 , 土层深厚 , 腐殖质层在20—30厘米;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壤层 , 特别是低丘红壤 , “睛天一把刀 , 雨天一团糟” , 土壤发育差 , 结构也差 , 土层浅薄 , 有机质含量很低 。 整个茶区基本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南部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气候温和 , 四季分明 。 年平均气温在15.5℃以上 , ≧10℃积温为4800—6000℃ , 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不低于-8℃ , 无霜230—280天 。 但晚霜和北方寒流会对该茶区的北部带来危害 。 降水量比较充足 , 一般在1000—1400毫米 , 全年降水量以春季为多 。 部分茶区夏日高温 , 会发生伏旱或秋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