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壳粿 | 最具潮汕风味的特色小食

|鼠壳粿 | 最具潮汕风味的特色小食

文章图片

|鼠壳粿 | 最具潮汕风味的特色小食

文章图片

|鼠壳粿 | 最具潮汕风味的特色小食

文章图片


鼠壳粿(guǒ)也称茨壳粿 , 广东潮汕地区传统小食 , 潮汕民间年节祭祖一般都会有鼠壳粿 。
凡是提到潮汕小食 , 都不能不提到“鼠壳粿” , 这大概是因为“鼠壳粿”在潮汕小吃中历史最为悠久 , 最具潮汕风味 , 最为大众化的原因吧 。

鼠壳粿的制作是取田埂野生的“鼠壳草”熬成汤汁 , 调入猪油及糯米粉制成粿皮 , 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虾仁、猪肉调成的馅料 , 咸甜随意 , 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 , 放新鲜竹叶上或香蕉树的叶子上面 , 然后上锅蒸熟 , 这也是鼠壳粿不同与其他粿的一点 。 由于潮汕鼠壳粿取用天然鼠壳草 , 具有消积健脾开胃之功效 。 鼠壳粿颜色深绿 , 柔软香甜 , 散发着天然鼠壳草的清香 , 因而现在也为潮菜餐桌常见之小食佳品 。
民俗食品 。 流行于潮安县、湘桥区、澄海市、饶平县一带 。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 , 家家户户都制鼠壳粿 , 之前一般在过年前三四天才做 ,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小摊每天都有卖 。
有这样的传说:南宋末年 , 元兵入侵 , 兵荒马乱 , 饥寒交迫 , 老百姓只好啃草根 , 吃野菜度日 。 不经意间 , 发现了不仅无毒 , 而且味香的鼠壳草 。 后来 , 有人用它入粿 , 并将此类粿品名之为鼠壳粿 。 姑不论如何 , 鼠壳粿定然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


鼠壳草 , 又名鼠耳草 , 中药称白头翁 , 野生植物 , 长于冬季农田及荒埔中 , 芯末开白色小花 , 花蕾及枝叶有棉絮状的白色纤维 。 从田间采集后 , 选摘芯叶入锅熬煮 , 沥去涩水之后 , 放入石臼舂烂 。 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 , 作为粿皮 。 再将团块分成小块 , 捏成圆饼 , 中包粿馅 , 馅有咸、甜、双烹数种 。 甜馅有红豆或绿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馅有糯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双烹则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 。 包制粿馅之后入木模压印 , 垫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 。 吃时可再蒸热或在锅中用油煎 , 入口软香甜润 。 因白头翁可治肠胃病 , 故鼠曲粿属药膳类的食品 。

茨壳粿
潮州人很早就懂得“鼠曲草”特有的甘香味 , 及其本身具有的药效 , 用以作为原料 , 制成各种小食 。 这一点 , 在古代一些文献中已有记载 。 如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鲁望以躬掇野疏兼示雅化用以酬谢》中有一句“深挑乍见鼠耳香” , 这里的鼠耳 , 便是我们提到的鼠曲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 , 这里的茸母草也同样是鼠曲草 。 可见人们用鼠曲草和粉做粿的习俗 , 已经来源悠久了 。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也曾写过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故乡的鼠曲草》 。
鼠曲粿是潮汕一个名小食 。 《辞源》上说:“鼠曲草 , 草名 。 又名米曲、鼠耳、无心草、香芋 , 北人称为'茸母’ 。 可入药 。 古时民间以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和粉 , 作龙舌料 , 食之可避时气 。 ”
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上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 , 系菊科植物 , 叶小微圆互生 , 表面有白毛 , 花黄色 , 簇生梢头 。 春天采嫩叶 , 捣烂去汁 , 和粉作糕 , 称黄花麦果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