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相融:禅思悟道


茶禅相融:禅思悟道

文章插图

从各种茶诗、茶文和名茶的出现 , 无不表明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 , 佛教需要茶 , 而茶藉由佛教寺庙的建立、寺僧的研究采制技术、讲究品饮艺术及茶文学的宣传等等过程逐步发展 。
因此 , 今天讲茶艺 , 研究茶文化 , 已经脱离不了宗教的关系 , 所以饮茶文化或者饮茶生活 , 也算是是某一种生活的信仰 , 某一种信仰的生活了 , 而无需要再问饮茶时是否要信仰那一种宗教才行 。
佛家 , 讲究静心领悟 , “不动不摇 , 不逶不倚” , 禅思悟道 , 通常坐禅长达数日 , 久坐困乏 , 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 , 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 。 同时 , 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 , 抑欲忌荤 , 提倡素食 , 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 , 且茶性净洁 , 久钦助人寂静斯文 , 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 , 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 。 在古代 , 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 , 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 , 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 , 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 。 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的技术 , 据相关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寺庙不论是寺前、寺后、庭中、墙外 , 都种了茶 , 并且是自种、自制、自饮的 。
【茶禅相融:禅思悟道】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 。 寺院内设有“茶堂” , 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 , 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 , 寺院有“茶头” , 负责煮茶献茶 , 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 , 施惠茶水 。 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 ,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 , 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 , 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 , 称作“化茶” 。 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 , 则称为“茶苏” 。 到宋代 , 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 , 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 , 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 。 据说 , 古代虔诚的佛教徒 , 总是以鲜花一束 , 情茶一杯 , 奉献于佛前 , 因而 , 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 , 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 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 , 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 。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 , 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 , 佛教盛于唐 , 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 , 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 从地点看 , 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 , 空气湿度大 , 最适宜茶树生长 , 同时 , 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 , 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 。 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 , 一同扎根于高山 。 纵观茶史 , 茶经历了天然采集到人工裁培的漫长转折岁月过程 , 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 。 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 , 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 , 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 。 四川雅安的蒙山茶 , 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 , 称为“仙茶” 。 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 , 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 。 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 , 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 , 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 , 天台山的罗汉供茶 , 雁荡山的毛峰茶等 , 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