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佛教是深奥的宗教哲学, 与茶道文化的结合也是深层次的 。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的修习理念, 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 。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 包括戒、定、慧三种 。 禅宗的戒律很严格, 要求佛教僧侣戒酒肉, 戒性欲, 而且规定过午不食, 通过这些戒律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 。 所谓定与慧, 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 息心静坐, 心无杂念, 以此体悟大道 。 茶与佛教禅宗结缘, 首先来自坐禅和遵守佛教戒律的需要 。 茶叶具有提神益思, 生津止渴等功能, 加上含有丰富营养物质, 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侣非常有帮助, 因此茶成为僧人最理想的饮料 。 随着佛教僧侣对茶的认识逐渐加深, 发现茶味苦后回甘, 茶汤清淡洁净, 契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由于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 佛教对茶的认识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 佛教僧侣发现了茶与禅在精神本质上有相似之处, 提炼发挥之后, 终至形成茶禅一味的理念 。 茶道精神主张以茶修德, 强调内省的思想, 与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是一致的 。 品茶于清淡隽永中完成自身人性升华, 习禅于“净心自悟”中求得超越尘世, 两者于内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 同时, 茶道讲究井然有序地喝茶, 追求环境和心境的宁静、清静;而禅宗修行, 常以“法令无亲, 三思为戒”, 也是追求清寂 。 茶性平和, 饮茶易入静, 心内产生中和之气, 就可保持平衡心态, 便于收心向佛 。 当“心注在茶”时, 看着茶烟袅袅, 闻着茶香悠悠, 端杯细品慢啜, 沉迷茶境, 于是杂念顿消, 由茶入佛, 禅僧从参悟茶理而上升至参悟禅理 。 佛教为茶道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其核心就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
【茶道与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茶禅一味”与佛教禅宗“本无一物”境界相通, 体现了僧人对佛理的体悟 。 据《广群芳谱·茶谱》记载:有僧到赵州, 从谂法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又问僧, 僧曰“不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主应诺, 师曰:“吃茶去” 。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 后来成了禅林法语, “赵州茶”也成了着名的典故 。 从谂禅师发展了禅宗茶的义理, 认为“平常心是道”, 茶是平常心, 茶中亦有道 。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 空持百年偈, 不如吃茶去 。 ”揭示了“吃茶去”所体现的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 。
佛教禅宗形成直觉观照、沉思默想的参禅方式与顿悟的领悟方式 。 禅宗主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 。 这种修行方法实际上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 禅宗也主张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思想 。 禅宗也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 如逢苦不忧, 得乐不喜, 无求即乐 。 宋代, 禅宗逐渐发展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甚至演变成佛教和佛学的同义语 。 同时, 禅宗也成为古代一些失意落泊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 禅宗强调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茶与禅在“悟”上有共通之处,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点也体现在“悟”上 。 禅林法语“吃茶去”, 和“德山棒”、“临济喝”一样, 都是“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悟道方式 。 钱钟书在《妙悟与参禅》中说:凡体验有得处, 皆是悟 。 当然, 讲究饮茶之道, 不必遁入空门, 只要通过饮茶引发出某种精神感悟即是殊途同归 。 当禅宗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 与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顿悟结合起来时, 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道路 。 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 比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历代着名的诗家文人, 就曾经在寺院的茶禅一味氛围中进行了很多文化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