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共有多少种套路】练太极拳又叫盘架子 , 这有许多古人的经验之谈 , 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等 。 今人对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文字理解有误 , 难免出现偏差 , 这常令初学者莫衷一是 , 无所适从 。 就我三十多年的习练经验 , 尝试对几个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
一、中正问题
何谓中正?广义地说 , 由不同原则、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双方 , 融通协调 , 最后产生一个恰到好处的点 。 这点能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 , 做到这点是正确的 , 超过它或不及它都将损害原则 , 那是错误的 。 简言之 , 能无过不及 , 正好达到这一点 , 这就是中正 。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须中正安舒”;今人常把它理解成“身体须正直安舒” , 一把“立身”等同于“身体” , “中正”等同于“正直” 。 正直标准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 , 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 , 认为盘架子时身体一定要保持正直 。 这种认识在太极拳界相当普遍 , 已根深蒂固到把它尊为“规矩、准则”的地步 。 众所周知 ,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 , 在各式太极拳里 , 像海底针、栽捶、斜飞势等式 , 及杨澄甫、吴鉴泉、杨振铎弓箭步都不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的 。
展开全文
“立身”不是人的某个姿式、动作、造型 , 而是一种行为 , 是指练太极拳时 , 如何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 , 其内容极为丰富 , 笔墨难以详述 。 举一例:如“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这对矛盾的协调、处理 。 前者要通过挺膝、顶腰、拔背、竖项等形方面的安排 , 配合以自下而上的虚领意气做成;后者要有足踏实地 , 身如根植大地的体验 。 往上虚领顶劲一端 , 往下气沉丹田一端 , 这两端是个相反的操作过程 。 初学者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既满足这一端 , 又同时满足另一端 , 就是全力做一端也困难 。 必须一端一端来 , 可一时期专执往上一端 , 另一时期专执往下一端 , 而后 , 执两端兼而有之 , 最终获得这两个相反过程的中正 。 这才是“立身须中正安舒”的真意 。 “气宜鼓荡”与“神宜内敛” , “极柔软”与“极坚刚” , “内固精神”与“外示安逸” , “曲”与“直”等的协调处理 , 都是“立身须中正安舒”的内容 。 《十三势歌诀》中有“尾闾正直” 。 尾闾是人体中一个很小的部位 , 相对整个人体近于一个点 。 由于小 , 它就像几何学中的“点”的概念一样 , 不存有是直是弯、是偏是正、是长是短的讨论 。 尾间中正是要求练习者在操习时保持以尾闾为中心的不大的范围有得力感、存在感 , 不是对形方面的要求 。
太极拳中所讲的“中正”是指身体内部的顺达得力 , 非简单的形态之谓 。 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直竖着身躯 , 没错;前俯、后仰、倾斜 , 只要尾闾不失得力感 , 无不可以 。 一个标准 , 即各部不失互争互抗味道 , 没有必要在形迹中过于局限呆板 。 任何拳种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 , 东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 , 且对此要求较高 , 难度不小 。 太极拳走中庸之道 , 最忌绝对 , 每动都留有余地 , 都着意相反过程的存在 , 在每一对矛盾的相反过程都下一番功夫 , 最终练出能同时满足矛盾双方要求的中正功夫 。 中正这一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 它要随功夫的变化而变动 。 随着练功的深入 , 中正的质量日益提高 。
推荐阅读
- 下属不服从管理如何处理?
- 性格内向的人适合什么工作
- 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 短鼻六间鱼不吃食怎么回事
- 迷彩角吊能繁殖吗
- 如何制作一份优秀精美的简历?
- 怎么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
- 手机QQ如何禁止一名好友查看自己的空间
- WPS如何快速的统一调整表格行高?
- PS如何利用参考线,一键切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