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 四 )


天无为以之清 , 地无为以之宁 , 故两无为相合 , 万物皆化 。 ((至乐))—苍天无为却自然清虚明激 , 大地无为却自然浊重宁寂 , 天地皆无为 , 万物就自然变化生长 。
缘而葆真 , 清而容物 。 ((田子方》)—顺应外物而能保有真性 , 心境清寂而能包容外物 。
水之性 , 不杂则清 , 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 , 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 (《刻意))—水本性 , 不含杂质就会清激 , 不去搅动就会平静 , 但是闭塞而不流动 , 也不会清激;这是自然所赋予的现象 。
“清”有清寂、清静、清净、清虚、清明、清纯、清澈、清醇、清淡、清高、清寒、清朗、清丽、清廉、清凉、清亮、清冽、清爽、清心、清新、清雅、清逸、清莹、清幽、清湛、清真诸义 , 道家经常将“清”与“静”连在一起 , 如“清静为天下正”“必静必清”等 , 用以表达经过修行得道后的一种清虚明澈的精神状态 。 它与茶人所追求的品茗意境有共通之处 , 如唐代皎然茶诗的“再饮清我神” , 裴坟的《茶述》序指出茶的特性是“其性精清” 。 崇信道教的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强调茶的功效是“致清导和” , 并把饮茶习俗称为“清尚” 。 同样崇信道教的朱权在《茶谱》的序中也是非常看重这个“清”字的:“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 , 汲清泉而烹活火 ,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 , 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 。 得非游心于茶灶 , 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 其惟清哉 。 ”一般的茶学家也很重视这一特点 , 如明代的徐}}(茗谭)指出:“茶事极清 。 ”黄龙德《茶说》认为:“品茗最为清事 。 ”蔡复一(茶事咏)也说:“茶神清如竹 。 ”
因此当代的品茗艺术都强调“清”的特性 , 除了要求水清、茶清、器清、境清之外 , 还要求人清、心清 。 如江西赘源(文士茶)就强调三清:汤色清、心境清、气韵清 。 一些专家学者在概括中国茶道精神时也常常提到“清” 。 如吴振铎的“清、敬、怡、真” , 周渝的“正、静、清、圆” , 程启坤等“理、敬、清、融”等 , 这些都说明道家思想对品茗意境及茶道精神的确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