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 道家思想对中国品茗艺术境界的影响尤为深刻 。 “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醉和的境界 , 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 , 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 。 因而必须先行‘人静’ , 洁净身心 , 纯而不杂 , 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 , 亦即畅达对象之中 , 不仅‘品’出茶之滋味 , 而且‘品’出茶的精神 , 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 。 ”公由此可见 ,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的形成 , 与道家学说中“静”的观念 , 关系极为密切 。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指出:“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 ”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源 , 人类之本 , 由它衍生万物 。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特性 , 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 , 本为一体 , 其性必然亲和 , 故“圣人法天顺地 , 不拘于俗 , 不诱于人 , 故贵在守和” 。 在第五十五章又说:“知和曰常 , 知常日明 。 ”意思是均和为天地之常道 , 能知常道 , 就是明悟 。 第五十六章提到:“和其光 , 同其尘 。 ”意思是韬光蓄势 , 明而不耀;安身尘世 , 洁而不傲 。 老子思想中的“和” , 不仅体现了自然运动的客观规律(“充气以为和”) , 也是为人处世与修身养性的原则(“和其光”) 。 也就是说 , “和”既为自然之常道 , 也应为人生之常道 。 因此 , 知“和”就是要求同于常道(“知和曰常”) , 而求同于“道”者 , 才能真正明悟人生的意义(“知常曰明”) 。
可见 , “和”确实是道家哲学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 。 与儒家相比 , 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 。 道家则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强调要“法天顺地” , 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中去 , 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 道家的“和”是与“静”连在一起 , (庄子·缮性》在描摹远古社会的情景时说:“当是时也 , 阴阳和静 , 鬼神不惊 , 四时得节 , 万物不伤 , 群生不夭 , 人虽有知 , 无所用之 , 此之谓至一 。 当是时也 , 莫之为而常自然 。 ”在《庄子·山木》中说:“一上一下 , 以和为最 。 ”这里的“和”是指以顺应自然为原则 , 与天地协和 。
所以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同时 , 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 , 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 , 遂将它作为迫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载体和一种易于常人操作掌握的手段 , 于是道家之道也就与品茶之道非常和谐地融在一起 。 同时 , 道家的“和”与儒家的“和”也因为有共通之处而产生互补作用 , 在儒生的脑海中产生共鸣 , 而为其吸收消化 , 故道家的“和”也就融人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之中 , 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核心的思想内涵 。
此外 , “清”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 老庄着作中也常提到“清”:
天得一以清 , 地得一以宁 。 ((老子)第三十九章)—天为一体 , 有序乃清 。
谓天无以清 , 将恐裂 。 地无以宁 , 将恐废 。 (《老子》三十九章)天不清将倾裂 , 地无以宁将崩坏 。
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五章)—清静无妄 , 天下归正 。
《庄子》中也承继《老子)的“清”:
推荐阅读
- 经济 茶道的社会功能
- 中国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
- 雾锁山头山锁雾的下一句是什么 古诗雾锁山头山锁雾的下一句是什么
-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测中国茶叶2014年形势
- 中国是茶叶故乡,茶叶有哪些形状?
- 在没有WIFI没接网线的情况下用笔记本电脑上网
- 了解茶的31种功用
- 绝地求生手游怎么看自己不同模式下的段位
- 最新的iOS苹果手机百度云网盘文件下载并解压
- 名称-程妙根仿古球《茶经》壶,茶道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