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论长安茶道易长安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饮用以及药用,最早都是从中国开始的 。 陆羽在 《茶经》 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可见,作为一种益生饮品,茶叶的发现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神农氏 。 传世的 《神农食经》 里就有“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 。 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更是一则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其中的“荼”就是茶的古字 。 陕西自上古的炎黄时候起,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茶文化的种子也开始萌芽 。 当时的炎帝、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今日陕西宝鸡、关中一带 。 据 《三皇本纪》 记载:“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 耒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 。 故号‘神农氏’ 。 ”这位“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古代部落首领,他尝药、采茶的地方是否就在今日的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尚有待考证 。 陆羽 《茶经》 里提到的那位 “鲁周公”,则指的是西周辅臣周公旦 。 因封地于鲁,故称鲁周公 。 《尔雅》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书中有“槚,苦荼”的记载,据说 《尔雅》 为周公所作 。 汉司马相如 《凡将篇》 首次引“舛诧”入药物类,杨雄 《方言》 称“蜀西南人谓茶曰设”,许慎 《说文解字》 仔细区分“茗、荼”的音义 。 直到唐陆羽 《茶经》 面世,方才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史的新篇章 。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中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历经元、明、清三代,余波荡漾,至今不衰 。 其最初发源地则应在陕西,兴盛地则在唐长安 。 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 。 长安自古以来,就是人文汇萃的地方,不但茶文化源远流长,也出现了不少茶人,更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长安茶文化现象 。 虽然神农氏采茶只是民间传说,虽然两汉有无饮茶习俗尚待考证,但唐代长安茶风满天下,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 据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 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以至于“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京城长安茶风之盛可想而知 。 又据 《凤翔退耕录》 载:“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煎麒麟草 。 ”茶有“麒麟草”之美名,也始于唐 。 另据 《梅妃传》 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争辉,今斗茶又胜吾矣 。 ’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 。 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 ’上大悦 。 ”这位聪颖机智的梅妃可算是最早的长安女茶人了 。 又据 《开元天宝遗事》 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相往还 。 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 ”煎茶而能选水,王休无疑是此道高手 。 说到煎茶用水,不能不提到李德裕 。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宰相,尤精于辩水 。 丁用晦 《芝田录》 :“唐卫公李德裕,喜惠山泉,取以烹茗 。 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 。 ”如此取水,虽然清致可嘉,却有损茶德,不足效仿 。 所以诗人皮日休有诗讥讽道:“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 ” 《唐国史补》 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坊曲必有大署,其门以烙黄为业者,灞浐水中常有,画至莫去者,谓之浸黄 。 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耳,疑其茶为之也 。 ”热黄是一种热病,茶有消炎、清凉脏腑的功效,当然可以治愈热疾 。 但茶风如此风行的结果也带来了弊病:热病虽然没有了,患腰膝酸软的人却多了,这很可能是喝多了茶的缘故 。 可见凡事都应该有个度,饮茶也是如此 。 在唐代长安茶风的激荡下,还出现了许多以茶为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茶诗 。 作为一种益生饮料,饮茶不但可以解渴,更可以激扬文思 。 玉川子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自然不必细说,皮日休、陆龟蒙的 《茶中杂咏》 也毋庸多言,释皎然的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白居易的 《琴茶》 诗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茶诗佳作,单是描写唐长安茶风的诗作就颇为可观 。 鲍君徽 《东亭茶宴》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 ”写得雍容闲雅 。 刘得仁 《慈恩寺塔下避暑》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 。 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 。 僧真生我敬,水淡发茶香 。 坐久东楼上,钟声送夕阳 。 ”读来简淡有味;而张文规的 《湖州贡焙新茶》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 ”王建的 《宫词》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 ”则描写了唐代宫廷茶事;其它如岑参 《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 :“京兆小斋宽,公庭半药阑 。 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 。 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 。 能将吏部镜,照取寸心看 。 ”皇甫冉 《寻戴处士》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 。 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 。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 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阳 。 ”韩翃 《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 :“西掖归来后,东林静者期 。 远峰春雪里,寒竹暮天时 。 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 。 更怜茶兴在,好出下方迟 。 ”李洞:“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水煎来始觉珍”等,都不失为唐代长安茶诗的佳作佳句 。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
推荐阅读
- 浅谈茶艺茶道茶德
- 金露梅的功效与作用
- 浅谈潮汕工夫茶道
- 白族赶马人的“茶道”意义
- 如茶道:独品茗 心如水
- 如何打开CAJ格式文件
- qq空间评论回复权限在哪?如何开启评论审核?
- 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 日本茶道:一百年后读《说茶》
- 中国茶道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