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生命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道大行”的时代 。 幽丛隐逸山野的“自然之茶”, 到了唐代成了“‘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性化了的“文化之茶” 。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 始有茗饮之事 。 ”秦取蜀是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 至唐, 其间, 又走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
这段时间, 茶叶的日常饮用一直在民间发展着 。 有关民间茶事见诸文献的记载也多起来, 《广陵耆老传》中, 有段非常有趣的记载:东晋元帝时, 有老婆婆, 每天一早, 独自提着一器皿的茶, 到市场上去卖, 市人争着买来喝 。 从早到晚, 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 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 。 有人把她看作怪人, 向官府告发, 州的差役把她捆起来, 关进监狱 。 到了夜晚, 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 从狱中窗口飞出去了 。 这段民间传奇故事, 反映出饮茶在东晋民间的流行情况 。 故事可能取材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西晋人傅咸撰写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 作茶粥卖之, 廉事毁其器具, 使无为卖饼于市, 而禁茶粥, 以困老姥, 独何哉?” 。 唐代杰出书法家虞世南的着作《北堂书钞》中, 以《蜀妪茶粥》为题, 也记载了这件事 。 从中可见当时民间茶事的一斑 。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见到诸葛亮, “二人叙礼毕, 分宾主而坐, 童子献茶 。 ”东汉末年三国时, 来客献茶的民间生活场面, 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根据历史和民间“说话人”流传的素材写进小说 。 而能反映饮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必需, 比上面文字记载出现的还要早几百年的, 是上世纪70年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 出现有整箱茶叶做随葬品, 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 充分表明西汉时, 茶叶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了 。 当时茶叶做为商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有记载表明, 西汉辞赋家、汉宣帝时的谏议大夫王褒, 在买家僮的《僮约》中, 就有“武阳买荼”的记载 。 “武阳买茶”的这个“武阳”,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约五公里的双江镇, 现已知在两千多年前, 就已是繁华的茶叶贸易市场了 。 而生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着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写的《凡将篇》他却把茶叶列入了药物名单中?在这段时间里, 文人们的很多文献, 都把茶叶的医疗功效写到书中, 《隋书》载:隋文帝, 梦神人易其脑骨, 自尔头痛 。 忽遇一僧, 告其煮茶为饮, 服之痊愈 。 在民间饮茶治病早已有之, 如今皇帝喝茶治好头痛, 必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茶风气 。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也曾用茶叶治好路易的头痛 。 当然法国人喝茶时间比这还要早, 因为中国茶叶的外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民间对茶的功效的认识, 也不止于此 。 在这个历史阶段, 饮茶的风气, 上至皇帝王公朝士, 下到市井庶民 。
唐继隋而兴, 是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的王朝 。 唐代在魏晋南北朝丰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继续了前期文化的发展,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崇儒学”, 以儒学为治国的根本方针 。 同时也对佛、道二教加以扶植, 以羽翼儒学 。 使唐朝文化在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 是文化上所谓“盛唐气象”得以产生的思想原因之一 。 盛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 他们诗作的内容和风格上所以不同, 也是因为他们在儒、释、道三者的取向上有所不同 。 这种大好的文化局面的形成, 是奠定“茶兴于唐”的原因之一, 它必然地形成了可以产生中国“茶道”的沃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