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儒家的礼义和人格思想

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 , 不可忽视礼的作用 。 荀子说“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 , 可以通过引导、修饰、加工 , 使之成为善 。 孔子强调“礼之用 , 和为贵 。 ”把礼作为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 《礼记》云:“夫礼者 , 自卑而尊人 。 ”礼要求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律己待人 , 社会就会非常和谐 。 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 , 中国人特别看重礼 , 自觉地以礼规范行为 , 力求以礼达到和谐的境界 。 儒家思想融入茶道的显着特点之一是茶礼的形成 。
【茶道与儒家的礼义和人格思想】古代礼仪中 , 茶叶曾作为祭品及陪葬之物 。 用茶叶祭神祀祖 , 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 。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南朝时 , 齐武帝在遗诏中安排在其灵座上 , 慎勿以牲为祭 , 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 古时也以茶为聘礼 , 且赋予特殊的儒教文化意义 。 明代郎瑛《七修汇稿》说:“种茶下子 , 不可移植 , 移植则不复生也 。 故女子受聘 , 谓之吃茶 。 又聘以茶为礼者 , 见其从一之义也” 。 在王象晋《茶谱》、许次纾《茶疏》等着作中均有极为相近的内容 , 都视茶为崇高的道德象征 。 在江南婚俗中 , 订婚时下茶 , 结婚时定茶 , 同房时合茶 , 茶用于嫁娶的各种礼节 , “三茶六礼”在民俗中几乎成为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
古代朝廷以茶荐社稷 , 祭宗庙 , 以至朝廷会试与进退应对之事皆有茶礼 。 皇帝不仅自己嗜茶 , 还常以茶为赐 。 唐朝赐茶已成宫廷大礼 。 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 , 其茶有绿华、紫英之号 。 在官场中 , 茶礼也演化为区别官阶等级的程式 。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百官于中书见宰相 , 九卿而下 , 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 , 躬趋而入 , 宰相揖及进茶 , 皆抗声赞喝 , 谓之‘屈揖’ 。 待制以上见 , 则言‘请某官’ , 更不屈揖 , 临退仍进汤 。 ”官阶级别不同 , 受到饮茶的待遇也不同 。 而在民间 , 茶礼也成为普遍习俗 , 宋朱彧《萍洲可谈》云:“今世俗 , 客至则啜茶 , 去则啜汤 。 ……此俗遍天下” 。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述了当时杭州的民俗 , “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 , 则邻人争借动事 , 遗献汤茶 , ……朔望茶水往来” , 这是以茶睦邻之俗 。 此外 , 如客来敬茶、朋友赠茶、以茶代酒等习俗 ,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礼义的精神 。 礼仪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人际关系 , 这与茶道精神是吻合的 。 茶礼追求的效果也是和谐 , 而当人们交往出现不和谐时 , 茶又充当了调解员的角色 , 当事人双方在茶馆、茶坊中“吃讲茶” , 有礼有节地饮茶过后 , 前嫌尽释 。 生活中有礼仪的地方就有茶 , 茶已成为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礼在儒家思想中既是政治、伦理的规范 ,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 所谓“道德仁义 ,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 父子兄弟 , 非礼不定 。 ”礼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 , 在茶道中也得到体现 。 刘贞亮提出的茶德中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可以视为儒家茶礼的核心 。 儒家茶礼表达了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 , 通过饮茶沟通思想 , 促进和谐 , 增强友谊 。
儒家将茶叶视为具有灵性的植物 , 称茶为灵草、瑞草魁、灵芽等 。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性洁不可污 , 为饮涤尘烦 。 此物信灵味 , 本自出山原 。 ”儒家茶人在饮茶时 , 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 , 认为品茶活动能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 , 因此沏茶品茗的整个过程 , 就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 明代朱权《茶谱》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 , 汲清泉而烹活火 ,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 , 符水火以副内练之功 , 得非游心于茶灶 , 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 ”将儒家修身养性、锻铸人格的思想注入茶道精神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