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儒家的礼义和人格思想( 二 )


儒家注重人格思想 , 追求人格完善 , 认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 良好的修养才能实现社会完美和谐 。 茶叶的中和特性也为儒家文人所注意 , 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 。 陆羽《茶经》开宗明义地指出 , 茶“宜精行俭德之人” , 以茶示俭、示廉 , 倡导茶人的理想人格 。 刘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 , 通过饮茶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 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 , 以及清高廉洁与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 茶道寄寓着儒家企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 正如北宋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曰:“中和似此茗 , 受水不易节 。 ”赞美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 , 如同珍贵名茶 , 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 , 也不会改变节操 。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 。 吴觉农说:“君子爱茶 , 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 ”茶是文明的饮料 , 是“饮中君子” , 具有“君子性” , 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 。 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称赞建茶 , “建溪所产虽不同 , 一一天与君子性 。 森然可爱不可慢 , 骨清肉腻和且正” 。 苏轼又在《叶嘉传》中赞美茶叶“风味恬淡 , 清白可爱 。 ”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 , “茶欲白 , 墨欲黑;茶欲新 , 墨欲陈;茶欲重 , 墨欲轻 , 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 ”周履靖的《茶德颂》盛赞茶有馨香之德 , 可令人“一吸怀畅 , 再吸思陶 。 心烦顷舒 , 神昏顿醒 。 喉能清爽而发高声 , 秘传煎烹瀹啜真形 。 始悟玉川之妙法 , 追鲁望之幽情” 。 文人将茶品与人品相联 , 说茶德似人德 , 将茶的高洁比作人的高洁 。
文人雅士的茶事活动有深刻的文化情结 , 以怡情养性 , 塑造人格精神为第一要素 。 长期以来 , 多数正直文人热情赞颂清正廉洁等优良品德 。 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啜 , 徐徐体察之余 , 在色、香、味、形的品赏之中 , 移情于茶 , 托物寄情 , 从而感情受到了陶冶 , 灵魂得到了净化 , 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 。 唐代陆羽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 , 一生中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 。 陆羽的《六羡歌》吟咏:“不羡黄金垒 , 不羡白玉杯 , 不羡朝入省 , 不羡暮入台 , 千羡万羡西江水 , 曾向竟陵城下来 。 ”充分表现了陆羽对自由高尚人格的追求 。 历史上儒士阶层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 苏轼以茶喻佳人 , 并为茶叶立传 , 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 。 裴汶、司马光等也都在品饮之中 , 将茶视为刚正、纯朴、高洁的象征 , 借茶表达高尚的人格理想 。 儒家认为茶有德 , 刘贞亮归纳茶有“十德” , 陆羽称茶“宜精行俭德之人” , 韦应物称茶“洁性不可污” , 宋徽宗称茶“清和淡洁 , 韵高致静” , 现代茶学家庄晚芳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 , 等等 , 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 , 寄托人格理想 。 因此茶道中寄寓着儒家对理想人格的企求 , 即修身为本、修己爱人、自尊尊人、敬业乐群和志趣高尚等君子人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