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 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 ”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原、人类之本 , 由它衍生万物 。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 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 , 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 因此“圣人法天顺地 , 不拘于俗 , 不诱于人 , 故贵在守和 。 ”可见“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 ,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 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 , 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 , 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 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 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 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 , 人乃宇宙的精灵 。 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 。 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 , 两者“性之所近” , 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 。 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时 , 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 , 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 , 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 , 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 同时 , 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 , 二者可以互补 。 因此 , 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 , 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
【茶道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 , 但是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能排除 。 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 , 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 , 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 , 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 , 如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 , 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 。 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 , 文人似乎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 , 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 。 历代许多茶的诗文也反映了这一点 。 如唐代陆龟蒙有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 , “闲来松间坐 , 看煮松上雪 。 时于浪花里 , 并下蓝英末” 。 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间 , 坐饮香茶爱此山 。 岩下维舟不忍去 , 青溪流水暮潺潺” 。 明代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等 , 都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合一思想 ,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 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 , 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 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 , 所以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的奥秘 。 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 , 煮泉品茗 , 观云听籁 , 回归大自然 ,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如苏轼喜欢煮水烹茶 , 茶事是其自我解脱而至旷达的精神慰藉 , 他的《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 , 自临钓石取深清 。 大瓢贮月归春瓮 , 小杓分江入夜瓶 。 雪乳已翻煎处脚 , 松风忽作泻时声 。 枯肠未易禁三碗 , 坐听荒城长短更” 。 诗词将茶道中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 金代着名诗人元好问的《茗饮》诗吟:“宿酲未破厌觥船 , 紫笋分封入晓煎 。 槐火石泉寒食后 , 鬓丝禅榻落花前 。 一瓯春露香能永 , 万里清风意已便 。 邂逅华胥犹可到 , 蓬莱未拟问群仙” 。 这是茶道追求天人合一、契合自然境界的绝妙写照 。
推荐阅读
- 宋明时期──点茶道
- 中华茶道美学
- 茶道与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 茶道与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 茶道与儒家的礼义和人格思想
- PS和AI有哪些区别?
- 天翼网关怎样与APP绑定
- 乳鸽汤的做法与功效 鸽子怎么炖汤好喝又营养
- 定金与订金的区别 定金与订金有什么不同
- 红树林西岸上善生活馆邀您与台湾省茶大师对话,哪里的绿茶最好